藉助烹飪奧賽的熱度,逸菲餐飲直接和十六座城市簽訂了美食節合作協議。
這只是第一批,後續還有三十多個城市在洽談,簽約的可能性同樣很大。
於是,從第二年開始,全國各地都出現了規模盛大的美食節。
和以往人們印象中千篇一律的美食節不同,這些美食節中出現的菜品,都是有著當地特色的地方菜品。
每個城市的美食節,售賣的小吃和菜品都截然不同,風格迥異。
而且這些美食節上的美食品質,絕非以往那些預製冷凍大肉串,福爾馬林大魷魚能比的,都是用新鮮的食材,現場製作而成的,質量絕對不輸門店。
於是,靠著過人的品質,突出的味道,以及極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各地美食節在網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熱潮,吸引了無數吃貨的關注。
各大美食博主也開啟了美食節特輯,開始前往各地美食節打卡,品嚐各地特色美食。
隨著美食博主的宣傳,美食節的熱度更高了,很快就形成了流量密碼,甚至火到了國外。
很多來華夏旅遊的外國博主,也會前往美食節進行拍攝,相關影片在外網上播放量也相當高。
越來越高的熱度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起了美食節。
有人好奇計算了下各地美食節的產值,卻驚訝發現,這些美食節加起來,產值居然已經超過了二十億,而且還在迅猛攀升。
要知道,這二十億可不是估值,而是實打實的現金流。
現金流就是最優質的資產,有著二十億的現金流,就意味著背後的企業可以拿到上百億的估值。
這是投資人最喜歡的投資專案,沒有之一。
於是,逸菲餐飲很快就成為了當年的獨角獸公司,無數大佬揮舞著鈔票,拼命找著門路,想要參與投資,分一杯羹。
如果是沒有背景的企業,陷入這種狀況,只會落得個被豺狼虎豹吃得乾乾淨淨的結果。
但逸菲餐飲的背景很硬,因為他們在做美食節的時候,就已經和當地政府捆綁在一起了。
靠著美食節,每個當地政府都能增加數千萬的稅務收入。
而且基本用不著自己參與管理,只要提供好政策,然後就等著年底分錢就可以了。
這麼香甜的現金奶牛,如果有人想動歪腦筋,老爺們是會很生氣的。
因此,眼看著逸菲餐飲靠著美食節專案賺得盆滿缽滿,手握現金的資本大佬卻只能求爺爺告奶奶,說盡好話,絞盡腦汁的公關,希望能討一口湯喝。
而劉曉麗在這一年裡,也忙得腳不著地,每天都有著大佬的飯局請她賞臉。
在她忙得昏頭之際,李逸的日子卻過得相當愜意。
他培養出了三點一線的生活節奏,要麼是去給雲錦織造的學生上課,要麼是去美食節監督,要麼則是和劉藝菲膩歪在一起。
一直到下半年,景泰藍廠一期徹底完工,投入使用,他才又多了一個任務點——去廠裡組織生產。
隨著景泰藍廠投產,李逸徹底穩固了金身。
只要他不作死,他一輩子都會順風順水,衣食無憂。
就這樣,各個產業相繼推進之下,又是一年年關到了。
年三十前夕,李逸帶著劉藝菲回了老家。
去年的春節他們是去劉藝菲家過的,今年又輪到李逸這邊了。
但不管去哪家,他們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催婚。
無論是劉藝菲的爺爺奶奶也好,還是李逸的叔伯姑嬸也罷,見了他們總會詢問他們結婚的打算。
他們已經交往四年了,長輩們都想看到他們早點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