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前,金陵林大就已經申報了雲錦織造專業,第一批的招生也會跟著今年的高考統招工作一同開展。
李逸和劉藝菲都發了微博,為專業招生打了廣告。
但面對這樣一個極為細分領域,又看不到就業前景的專業,絕大多數的考生和家長第一反應還是會望而卻步。
雖然李逸明確表示,畢業以後會包分配,解決工作,而且未來發展前景很好。
可依舊沒有多少人敢用人生中最重要的幾年時間,來賭這幾句口頭承諾。
最終,第一屆只招了十多個學生,其中有一大半都是被調劑過來的。
不過能招到十幾個,李逸已經很滿意了。
畢竟這些學生的專業課程都是得李逸親自教的,人太多他也教不過來。
於是,在編完【大鬧天宮】後,李逸就開始準備起了專業課相關的教學材料。
這些材料要在暑假結束之前準備好,不然到時候開學了學生都不知道學什麼。
在準備材料的時候,李逸也順便準備了鐵藝鑄劍,古法造紙,和天然石雕相關的資料。
後兩者都是他在這半年裡從八面碑空間中學習到的技藝傳承,後續李逸也打算和高校合作,將它們開發出來。
石雕是人類最古老的技藝,也是華夏文化的精粹之一。
從以圓明園為首的園林石雕,到各種石窟、摩崖石雕,寺廟神殿的石窟佛像,石橋石雕,碑書石雕等等,都是華夏文化的精華。
但同樣因為戰爭的關係,高階石雕技藝傳承已經消失了。
如今的石雕技藝大部分都是用機械加工,噴砂雕刻,化學腐蝕等現代方法來完成的,有些可以做到很精緻,但卻毫無美感可言。
李逸打算帶幾屆學生,嘗試進軍高階私人定製化裝修市場,作為技藝發展傳承的方向。
審美都是自上而下培養的,只要能將風潮帶起來,流行趨勢就會自動把石雕藝術帶回到國人的審美喜好中來。
至於作為華夏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雖然經歷戰爭,但卻並沒有斷了傳承。
不過很多名紙都因為材料和技藝丟失等原因,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
比如“敲冰呈妙手”的剡藤紙,“御毫一灑,光彩煥發”的流沙紙,被用來書寫聖旨的古法蠟箋等等,無一不是精品。
在掌握紙藝傳承後,對於這些名紙的製作方法,李逸已經瞭然於胸。
而這也是一份蘊含著金礦的寶藏。
紙在現代已經不算是奢侈品了,幾分錢就能買一張,而且質量還相當不錯。
可這是普通用紙,藝術用途和專業用途的紙,同樣價格昂貴,甚至一紙難求。
對於研究繪畫、書法等傳統藝術的創作者而言,紙對作品的影響絕對要比普通人以為得大得多。
紙壽千年,用好紙創作的作品,如果好好儲存,是可以存放千年之久的。
好紙和好酒一樣,也是越老越好。
剛剛做出來的紙火氣比較大,但會越放越軟,越放越潤,呈現一種自然古樸的感覺。
養熟了的老紙,會呈現出一種溫潤的靈性來。
這種紙不管是繪畫還是寫書法,都要比新紙好得多。
而這種差別也體現在它們的價格上。
一刀新做出來的宣紙,也就能賣個幾十塊錢。
但如果是陳年的老宣紙,都是可以拍賣的,一刀能拍到幾百上千。
要是年份久遠一點,拍到幾千上萬也不成問題。
所以很多書法家都喜歡屯紙,而且一屯就是幾百刀。
對於他們來說,屯紙也屬於一種商業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