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井淳太看著投影幕布上的兩張照片對比,張了張口,卻什麼也沒說得出來。
只要長了眼睛的人都能看得出,照片中陶俑身上穿著的衣服,和另一張照片裡的衣服完全一樣,沒有任何分別。
在這種確鑿的證據面前,任何反駁的話語,都顯得徒勞無比。
沉默半晌,新井淳太沉著臉重新開口:“我不是學者,沒辦法考證你所說的這些是真是假,但我可以確定,西陣雲錦的確是我新井家族先輩創作的,我可以用新井家族的榮耀發誓!”
“先別急著立誓,不然可不好收場。”
李逸笑道:“你們剛才在資料裡講了西陣織的蓬勃發展,但你們有很多沒講到的地方,我給你們補充一下好了。”
說著,他就示意工作人員把霓虹國的資料調了出來,對照著上方的資料內容講解了起來:“在你們的資料裡,列舉了很多在平安時代後半葉織造的織物文物。
比如大舍人之綾,大宮之絹等等,它們都收藏在你們的寺廟和正倉院裡。
但你們還有很多織物沒有羅列出來。
比如法隆寺收藏的蜀江錦,神戶寺收藏的蜀江小幡,正倉院裡收藏的鳳紋錦扶手,還有一系列紋錦,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這些織錦都是從630年到894年這264年裡,霓虹國大規模吸收我國文化的證明。
這兩百多年裡,是我國的隋唐時期,絲綢織造技藝也隨著大唐盛世達到了彼時巔峰。
霓虹國在這兩百多年裡,先後向我國正式派遣使節17次,並且攜帶了大量的留學生和學問僧來到我國學習。
這些使團在回到霓虹國後,對霓虹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掀起了一場仿唐文化的熱潮。
霓虹國的紡織業發展,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
遣唐使帶回了當時最先進的織造技術,大舍人之綾和大宮之絹,還有你們沒有列舉的唐綾,都是那時候傳入霓虹的。
一直到現在,霓虹國仍在用綾、羅、綢、絁、臈纈這些漢名來命名絲織品,就是沿襲了當時流傳下來的習慣。
從那之後,霓虹國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和我國的交流。
宋朝時期,就有一名叫彌三右衛門的工匠,隨同東福寺僧人圓爾辯圓一起入宋,學習了粵省緞綢的織造技術,回到博多以後,創立了博多織。
這種織物模仿了宋朝的綾錦風格,有綾羽織,粵織,竹下織和雲下織等不同的品類。
這些也就是你們材料裡羅列的西陣雲錦的起源脈絡了,但你們並沒有提起彌三右衛門從宋朝學習粵省織造技術的資訊,難道是你們看的《博多記》和我看的不一樣?”
臺下,河野山俊的面色極差。
他知道,李逸就是在故意諷刺,但他卻根本無法反駁。
李逸也並沒有給他們反駁的機會,繼續說著:“元朝時期,忽必烈兩次興兵渡海攻打霓虹國,兩國的官方往來斷絕,但民間貿易仍然沒有斷過。
到了我國明朝,霓虹國的室町時代,兩國再次恢復貿易。
當時我國的生絲在霓虹國可以賣到每百斤五六百兩銀子,一斤生絲運到霓虹,可以賣出二十倍的價格。
所以,大量商人開始在兩國間倒賣生絲。
此外,我國各種綢緞、金襴、銀襴、錦、印花布、縞、絣等紡織品也大批流入霓虹,受到了霓虹國民的追捧。
到了室町中期,霓虹京都爆發了東西軍之戰,也就是應仁之亂,大量工匠逃到了和泉國的堺市。
當時,有很多明朝的織匠前往了堺市,傳授給霓虹織匠紋紗和皺紗等當時最先進的織造技術。
那些霓虹織匠學到技術後,等到戰爭結束,就返回了西陣,將紡織業重新發展了起來,也就形成了你們引以為傲的西陣織。”
說到這裡,李逸停了下來,看向了霓虹代表團。
此時的霓虹代表團中,所有人都安靜的坐在椅子上,像是被抽了魂一般。
就連河野山俊也放棄了抵抗,默默的坐在原地,一言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