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李逸除了吃飯的時間之外,其他時間都呆在車間裡,沒有出過門。
車間裡有廁所,守在門外的小趙只能聽到各種裝置的轟鳴,各種加工木料的聲音。
從第二天開始,周師傅就直接把廚房裝置運到了加工廠這邊。
他的徒弟會給他送來最新鮮的食材,由他在現場烹飪製作。
每天三頓飯的時候,李逸會準時出車間,品嚐他製作的菜。
狼吞虎嚥掃蕩一空之後,李逸會指出他製作過程中的不足之處,然後繼續回車間忙活。
而周師傅則會花半個小時消化李逸的話,然後重新開火,製作同樣的菜餚。
做出來的菜並不會浪費,加工廠裡有十幾號工人,周師傅把這些菜免費送給他們吃,就當是佔用他們廚房的回報了。
工人們能頓頓吃大魚大肉,自然也是開心不已,連帶著對獨佔車間搞東搞西的李逸也熱情了很多,希望他能多呆幾天。
然而,這種熱情到了第三天,就有點撐不下去了。
因為這三天裡,工人們已經連續吃了七八頓同樣的菜了。
雖然每頓都是大魚大肉,但每頓飯都是一樣的菜色,的確會讓人有些審美疲勞。
在第一頓時,他們吃光了所有的菜,還嫌不夠。
但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同樣的菜色,他們卻只吃了三分之二,剩了些菜底。
小趙懷疑,如果明天如果還是同樣的菜色,他們估計得要求廚房做菜的大姨回來掌勺了。
李逸對此卻並不在意,每次吃飯都會把所有菜都吃得乾乾淨淨。
只是幾頓飯都吃同樣的東西而已,對他而言毫無壓力。
想當年他學炒飯的時候,吃了七年炒飯,不也照樣過來了?
這才幾頓?
他再吃一個月都沒問題。
而掌勺的周師傅自己,也進入了有點魔怔的狀態之中。
他整天都在研究那幾道菜,對照著李逸的點評,摳著細節,不時跑到灶臺前做一份出來嚐嚐味道。
在旁人看來,他好像是有點魔怔了。
但他自己卻樂在其中,因為他能清晰得感覺到,這幾道菜他做得越來越好吃了。
就在李逸一邊研究提花樓機,一邊指導周師傅做菜的同時,娛樂圈中卻又因為他而出現了一片漣漪。
就在李逸抵達金陵的第二天,金陵日報第二版面上,就用了整整一版的內容,報道了李逸受邀前來金陵交流的新聞。
而這篇報道,在短時間內,就被很多娛樂圈大佬看到了。
在這些大佬看來,這篇報道有些奇怪。
因為在報道里,基本上沒說什麼事兒,只是用翻來覆去的車軲轆話說著金陵文旅廳朱廳長邀請李逸前來金陵交流美食文化以及非遺文化。
同時,裡面還用了大篇幅介紹了李逸的身份,羅列了他入行以來的所有成就。
從資訊量來看,這篇報道完全夠不上二版的級別,但它偏偏就上了,這本身就透著一絲詭異。
而且,就目前而言,報紙這種傳統媒介的受眾數量,已經和網際網路和自媒體完全沒法比了。
普通人已經很少有人會看報紙了,甚至街道上已經找不到賣報紙的地方了。
如今,也只有機關單位,國企和社會組織才會訂閱報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