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貢米也是分好幾種的,比如皇宮裡用的御米,王府裡用的廚房米,後宮用的宮眷米等等。
花都的絲苗米,就是專門貢後宮用的宮眷米。”
一邊淘洗著馬壩油粘米,李逸一邊耐心解釋:“在清朝時期,朝廷在粵省徵收稻米,主要是在番禺縣、花縣、陽春縣這三個地方徵收。
番禺縣和花縣就是現在羊城的番禺區和花都區,陽春縣就是現在陽江以北的陽春市。
每一年,朝廷要在這三個地方徵收一萬二千餘石,也就是一千四百四十萬斤米。
不過像馬壩油粘米這些廚房米,大部分都是進貢給了當地的藩王王府吃的。
比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他們吃的就是這種貢米。
此外,這些米還被當成是八旗駐防旗的營武職俸米,發放給八旗軍官。
但宮眷米就不一樣了,宮眷米是要送去京城,進貢給後宮嬪妃吃的。
不過花都的這種絲苗米被當成貢米,是乾隆年間的事了。
乾隆四十一年,乾隆66歲,舉辦了人生最後一次選秀。
當年的秀女中,只有一位被乾隆看中,就是循貴妃。
她來自伊爾根覺羅氏,是乾隆元年進士,兩廣總督伊爾根覺羅·鶴年的孫女。
她進宮後就被封為了循嬪,後來成功晉封為妃。
她是乾隆納的最後一個妃嬪,乾隆很恩寵她,花縣絲苗米就是因為她才被造冊列為了貢米,就是因為乾隆怕她吃不慣北方的稻米。”
聽著李逸的解釋,直播間裡的觀眾也在查著資料。
等李逸講完後,不少觀眾都在彈幕中驚歎。
“我查了,還真有個循貴妃!”
“當時的兩廣總督府的確是在羊城。”
“臥槽!給皇帝當女人這麼爽的嗎?連米都能吃家鄉的。”
“真他孃的會享受,那都是民脂民膏啊!”
“絲苗米真有那麼好吃嗎?”
“我是增城人,現在的絲苗米大部分都是我們這邊產的,的確很好吃。”
“絲苗米號稱米中之王,做煲仔飯一絕,好過癮的,不過做河粉就沒試過了。”
說話間,李逸已經將兩盆米都淘洗好了。
隨後,他起鍋燒水,接了一大鍋清水,大火燒了起來。
“做河粉的米是要泡的,但現在泡肯定來不及了,所以咱們可以用熱水來泡,這樣可以減少泡米的時間。”
一邊說著,李逸一邊用湯勺攪著鍋中的清水。
很快,大鍋邊緣就開始飄起了一絲絲的水蒸氣,水溫也開始迅速上升。
看到水蒸氣出現,李逸就關了火,用湯勺把鍋中的水攪勻,讓上下水溫趨於一致。
“水溫大概有60℃左右就可以了,不要太燙,太燙就把米燙熟了。”
李逸端起鍋來,就將鍋中的熱水倒進了兩個盆裡。
蓋上鍋蓋,讓它們浸泡著,李逸重新往鍋裡添了大半鍋水,就重新開火燒了起來。
隨後,他從儲藏室裡拿出了兩個圓形托盤模具,來到洗菜池旁清洗著。
趙金麥看到這兩個模具,笑道:“逸哥你是要做涼皮嗎?”
這兩個模具就是李逸上次做涼皮用過的。
“河粉就是南方的涼皮,涼皮就是北方的河粉。”
李逸笑著說道:“它們用的食材不一樣,但做法基本上大差不差,都是用開水鍋蒸熟的,原理都是共通的。”
“那我也能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