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丹對內,凝聚了朝臣之心。百姓因在邯鄲生活了很多年,也不願離去。於是,邯鄲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面對秦軍來攻,百姓、商賈沒有出現大規模逃亡,反而安居樂業。
有了朝臣的支援,百姓的擁護。趙王丹下定決心,誓於邯鄲共存亡。為江山社稷,也是為他自己而戰。
趙王丹對內安排妥當,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對外。
對外,趙王丹採納虞卿的建議,分兩步著手部署。首先,派出使者攜帶重金,前往魏、楚、齊、燕等諸侯,與之較好。其次,派使者入秦議和,既離間秦國君臣,同時也向秦國示弱,進而為備戰,爭取時間。
離間秦國君臣,這是重中之重。白起的威脅對趙國實在是太大了。趙王丹要想取得邯鄲守衛戰,最終的勝利。他就要離間秦國君臣、將相的關係。
如何離間秦國君臣、將相之間的關係。此人,定要善博學,還要能說會道,善於辭令。最重要的是這個人一定是信得過,靠得住。故而,入秦人選,也是至關重要。
趙王丹心中的人選,有兩個。一個是藺相如,另一個是虞卿。藺相如曾與秦國打過交道,瞭解秦國,自然是趙王丹心中最佳人選。然,趙王丹得知藺相如臥床不起,時日不多,也打消了這個想法。
虞卿善言辭,但不曾與秦國打過交道。虞卿愛憎分明,情感太過強烈。秦軍提出過分苛刻的條件,虞卿定會怒而對之。
就在趙王丹頭疼的時候,平原君舉薦蘇代、蘇秦之弟蘇厲。
趙王丹雖不知道蘇厲是何人,他有何本事,但蘇代、蘇秦之名,他豈能不知。蘇代有說燕王噲禪位,又以桃木、土偶,鬼神之說,勸阻孟嘗君入秦。蘇秦輔佐燕昭王,伐齊雪恥。蘇氏縱橫之才,天下諸侯誰人不知。然,令趙王丹沒想到除了蘇代、蘇秦,蘇氏還出了一個蘇厲。
趙王丹又從平原君口中得知,蘇厲縱橫之才,不弱其兄。趙王丹雖將此事交給平原君處置,但關係家國社稷,他也不敢馬虎。趙王丹想知道,蘇厲是否有其才。於是,趙王丹命人去召蘇厲入宮。
蘇厲進宮,面見趙王,行禮道:“參加趙王。”
蘇厲的形象、氣度、談吐、舉止,甚符趙王丹脾性。趙王丹也沒有端著身份,禮賢道:“長平一役,秦國坑殺我國四十五將士。白起率軍來攻邯鄲,我國危矣。請,先生助我,解了國難。”
蘇厲見趙王丹性子爽快,直言直語道:“趙王要我做什麼。”
趙王丹就喜歡爽快之人,拜道:“聞先生之才,不弱其兄蘇代、蘇秦。先生能否入秦,勸秦王止息兵戈。”
“長平之戰,秦、趙雙方死了太多的人。”蘇厲是士子,又嚮往兄長,縱橫諸侯之志,趙王有請,他豈能坐視不管,拱手道:“我願為兩國止息兵戈而奔走。”
趙王丹沒想到對方沒有提任何條件,也沒有尋求賞賜,卻這般爽快答應,行了國士之禮,感激道:“先生果真乃高雅之士。有先生相助,秦、趙兩國定能止息兵戈。”
蘇厲回禮道:“此次出使秦國,我定會竭盡全力,讓秦、趙兩國止息兵戈。我若失敗了,趙王不要怨恨我。”
趙王丹又行了國士之禮,落地有聲,“先生是趙國恩人,我豈能怨恨之。無論結果如何,我都感謝先生大恩。”
“我在趙國徒留多年,平原君也禮遇我。按理說,我也算趙國人。”蘇厲道:“國家有難,人人有責。我能夠為趙國出力,實乃幸事。”
趙王丹越聽對方這般說,心中感激更甚,問道:“先生入秦,需要什麼,儘管說。”
蘇厲道:“我要一輛豪華的馬車,五十乘相伴。”
“理應如此。”趙王丹也沒覺得這個問題有何不妥,立馬答允。
蘇厲也沒想要趙王丹五十乘相伴。他這般說,不過是想試探趙王的真心罷了。趙王沒有任何遲疑便答允,倒是令他有些意外。蘇厲伸出五根手指,笑道:“趙王還要給我準備五車財寶。”
“只要能讓秦、趙止息兵戈。我準備十車財寶,也願意。”趙王丹出手大方,語調灑脫,“先生,還需要什麼。”
蘇厲道:“長平之戰,我們敗了。我們前去議和,處於劣勢。戰勝方定會獅子大開口,索要城池、土地。我要知道趙王的底線,才能對症下藥。”
趙王丹只想與秦國議和,卻忘了這層關係。長平之戰,他們是戰敗方,秦國是戰勝方。他們前去議和,秦王豈會錯過這個機會,痛宰割趙國一頓。趙王丹權衡利弊,開口道:“十城,這是我最後的底線。”
蘇厲察看著趙王的神色,問道:“秦王不接受這個條件,索要趙國二十城。我是不是可以和秦國攤牌,撕破臉面。”
割城,已經讓趙王丹丟了趙氏子孫的傲骨。趙王丹割十城,還不能令秦王滿意。等待秦、趙兩國的只能是戰爭。趙王丹深知議和不成,國格不能受辱,提聲道:“秦王不接受,我只能與秦國一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