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算什麼?
外交辭令?商業照會?
不,都不算是,直白地講,更應該是威脅。
三禾聯合株式會社跟紅星廠之間有什麼緊要的業務關聯?
那可就太多,太緊要了。
首先,紅星廠小五金工業的代理權,三禾聯合株式會社的三位股東分別拿到了一個。
其次,紅星廠的電子電氣工業,技術和部分裝置是由三禾聯合株式會社提供的。
最後,紅星廠其他聯合工業的產品,三禾株式會社都有權利參與分銷和經銷。
在這些合作中,隱含著一項三禾株式會社特別關注的關鍵,那便是採購渠道。
紅星廠正在蓬勃發展,急需技術和裝置的支援,對內執行供應鏈式的採購。
對外自然是要實施快準狠的採購策略,主打短期採購,以應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
在對外出口貿易的端,三禾株式會社要利用紅星廠的廉價生產成本,外道超車,在國內立足。
在技術型進口貿易端,三禾株式會社更希望紅星廠的技術和裝置完全來源於日本。
想想當年叱吒東三省的大帥如何被他們掌握的就清楚了,技術比武力限制更方便和嚴重。
所以,當李學武未雨綢繆,在合同中嚴格要求技術和裝置要採用不低於三個渠道的採購標準時,三禾株式會社是在內心隱隱震驚的。
封閉了十多年的內地,還有這種警惕思維,尤其是對急需的裝置和技術保持冷靜的頭腦。
這不得不讓三禾株式會社的三個股東認真對待紅星廠,認真對待李學武。
小鬼砸其實就是這樣,你揍他越狠,他越服氣。
要不怎麼說把三禾株式會社逼得要用下三路的招數了呢。
只要拿下李學武,正經開展商貿業務的三禾株式會社就會成為日商在內地的標誌性企業。
也不能說這些年沒有日企跟內地的工業合作,比他們合作專案更大型的也有。
但是,關係如此緊密,構建戰略意義如此完整的合作專案還是很罕見的。
尤其是在戰略目標上的設定,內地負責生產,三禾負責技術研發和銷售。
雙方補償合作的這種貿易方式,絕對能擊垮馹本和難韓國內剛剛興起的電子工業產業。
這種物美價廉的工業品在貿易活動中對一個地區或者國家的工業產業衝擊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參考一下近代工業歷史就知道了,或者看看後世各國都在樹立的貿易關稅高牆就懂了。
這個年代對貿易壁壘關注度不高,因為並沒有太多的貿易海嘯產生。
或許,三禾株式會社的三個股東有想過,從內地搞起來的低成本電子電氣產品,會給整個東南亞造成一場電子工業風暴。
中村秀二來京的首要任務是解決桃谷繪里香的事件,其次便是北上鋼城。
李學武前些天帶回家的那臺電風扇已經證明,紅星廠的電子電器工廠開始了實驗生產。
其他電器也有實驗製作,只不過是沒有流通罷了。
與日商合作的貿易協議中,是不包含內地貿易的,紅星廠電子廠生產的各種電器可以對內銷售。
但是,計劃經濟體系,並未把紅星廠電子廠納入到銷售計劃中來。
也就是說,跟汽車和摩托車一樣,紅星廠藉著工業部主管的便利,拿到了這些商品的生產資格,但銷售還是要紅星廠自己負責。
這一制度在後世市場放開後就名存實亡了,普通老百姓很難發現。
但在日常生活中還能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