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物產富饒,人傑地靈。
這塊肥沃的土地本可以孕育無數首富的,但在各種不穩定因素的加持下,留下了太多的遺憾。
但李學武是“後來人”,太清楚這裡的機遇和未來了。
渤海圈一年一個形勢,與鄰居們的關係也是一天一個變化。
大國崛起,帶起的不僅僅是一片塵埃和非議,還有各種血淚。
南方可以一片舢板發家致富,為什麼東北不行呢?
因為東北人太老實了,骨子裡的兇狠都是為了抵禦這方水土最原始的困境。
越是經歷過苦難,越是心存普度眾生的善念。
所以更多的東北人都是熱情大方,爽朗好客的代名詞。
李學武沒有地域情節,但他有發家致富的心。
家是國家的家,富是民富的富。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以前在李學武的心裡這句話是反過來說的,他不敢妄言歷史大勢。
就算是現在,他也不敢妄自“憂其民”,因為他還不夠資格。
但歷史是有選擇性的,李學武沒去鋼城的時候,關東做的不也是這個買賣嘛。
有人管他嘛?
這裡面有很多很多複雜的原因,不足道也。
當然了,關東能做,李學武就不能做了?
能!
李學武就算是做了,也沒人會管他。
但李學武不能做,也不會去做,沒得因為這幾個錢汙了自己的身份。
不管是大勢也好,默許也罷,他都不會沾手這個行當。
但他為啥要造大飛,還敢說讓東北先富起來?
首先是立項投建的電子工業、小商品、小五金等一系列的工業生產基地預計在兩年內實現大規模生產。
什麼叫產業基地?
什麼叫大規模生產?
且看李學武在給人事處的協調令上面又增加了多少指標吧。
這些指標可都是卡著中學畢業的基本線呢,經過基礎鍛鍊,投放到流水線上,那效果會是怎麼樣?
軋鋼廠內對技術和能力要求較高的崗位逐漸將會被這些年輕人所代替。
年歲大的,沒有文化素質的,沒有技能手藝的,也沒有上升空間的,逐漸會下沉到基礎崗位。
比如:清潔隊、服務隊、建築隊、搬運隊……等等,以體力勞動為最基本技能的崗位。
再如果幹不了,或者不願意幹怎麼辦?
無非就是這麼幾種解決出路:
首先歲數合適的就是提前退休,讓自己的子女接班進廠。
其次就是找關係,主動調動工作,去其他工廠。
最後就是耍無賴,被人事分流邊緣化,自己難受,全家人也跟著彆扭。
從人事結構變化上來看,軋鋼廠正在進行一場從基層職工開始的大換血。
其表現是職工素質平均水平得到提升,專業技能崗位得到有效補充,相關人才儲備達到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