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份合作不需要出口總公司的代理。
這是程式問題,不是他們的驕傲。
在港經營的所有食品類出口商品本身就是五豐行全權代理的。
出口總公司的代理商就是五豐行,如果再繞一道,這不是脫褲子放屁嘛!
所以從華潤代表率領五豐系一到來,軋鋼廠展位上就顯得愈加特殊和引人注目。
在沒有出口總公司代表的監督下,雙方人馬各坐一邊,似模似樣地開始了會談。
談判的主要方向當然是食品類的出口商品代理工作。
包括但不限於雙方合作組建一個大型罐頭廠、一個大型釀酒廠、一個多功能食品加工廠。
而隨五豐行一同而來的東方商貿借風同軋鋼廠談起了軋鋼廠小商品、小五金等商品在港的全品類代理合同。
這方面本來是要在出口總公司代表的監督下商談的,可這會兒對方不是不在嘛。
尤其是東方商貿的股份性質裡包含了五豐行的投資屬性,這種談判就很明顯地帶著關係戶意味了。
五豐行為啥投資東方商貿?
因為東方商貿就是五豐行和軋鋼廠合作的橋樑啊。
這是明面上的!
背後的呢?
背後的不能說,但從賽琳娜坐在了東方商貿副總經理的位置上就能看得出原因了。
一個從五豐行跳槽到東方商貿任副總的人,跟五豐行業務高管親密地坐在一起,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白手套懂嗎?
套麻袋懂嗎?
打工人永遠都是打工人,沒有股份就不是老闆啊。
股份都是組織的,他們只能以這種方式入股了。
東風船務有調查部的入股,東方商貿自然有五豐行的入股。
這種入股包括公司入股和職工入股,真金白銀的投入,你說東方商貿能不能全品類代理軋鋼廠的商品?
東方商貿不能,其他公司也不能!
所以今天談判的重點不在於東方商貿,而是五豐行和軋鋼廠之間的合作。
這種合作好不好談?
很好談的,內地的計劃經濟模式,以及兩家公對公的談判限制太多了,可談的餘地反倒是很少了。
罐頭廠,按照出資比例,以及經濟模式限制,軋鋼廠提供包括地皮、機械、原材料供應鏈、工人等等,佔股71%,五豐行提供銷售渠道、建設資金以及管理等,佔股29%。
酒廠的出資比例一樣,但五豐行提供釀酒配方,釀酒技術工人,以及專營經銷權等因素,軋鋼廠佔股56%,五豐行佔股44%。
這個沒法談,軋鋼廠現在搞不定佩服和技術工人,更搞不定專營權,這是技術和商業壁壘。
就拿茅臺酒配方為例,五豐行可以提供全套的酒菌培養技術,軋鋼廠自己搞就不行。
五豐行可以把茅臺酒(京產)賣出去,軋鋼廠就不行。
沒有道理可講!
如果不是經濟體制限制,說不定連56%都拿不到呢,人家自己建廠也行的。
當然了,軋鋼廠不能這,不能那的,五豐行在內地也有很多限制的。
大家坐在一起談,是有很深的談判基礎的。
如果不深,五豐行也不能考慮這麼長時間,最後還是在交易會上選擇了軋鋼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