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武也想著了,過段時間實在不成就跟院裡養條狗。
或者他不在的時候安排個人在那邊,防著點亂的那段時間。
至於父親所擔心車的問題,他有想過的。
一個是周圍的鄰居們都習慣了,也不是猛的多出來的,沒什麼揪著這說道。
二一個便是那兩臺車的車況都不咋地,外表看著破破慥慥的,跟隨時要散架掉零件似的。
三一個便是經營,回收站的買賣不僅僅是要經營的,這人脈關係、鄰里口碑也是要經營的。
回收站在這一點上倒是做的很不錯的,尤其是葉二爺帶著、教著,遇著什麼人說什麼話。
包括於麗她們在內,收廢品的小孩子們也都是學著說話,學著做買賣。
光是院裡的車就救了多少人的命,四合院這邊是沒人會說道的。
至於外面的,從去年冬天開始,李學武便叫老彪子帶著小子們幫著街道掃雪,幫著孤寡老人收拾院子。
一直到現在,老彪子還在堅持著做這些事兒,因為他嚐到這裡面的甜頭了。
無非就是帶著人清理下垃圾,收拾下衛生,有的時候再把倒了的牆重新砌一下。
最多的可能就是給搬傢俱送傢俱了,無論是收也好,送也好,倒座房的這些人都儘量不叫人搭手。
再有一個,他們是收破爛的,跟各家各戶的老頭、老太太們打交道最多了。
嘴甜、能幹、穿的破,賣慘、多笑、不要臉。
只要記住這些關鍵點,這衚衕裡最有話語權的那些老頭老太太們沒有說他們不好的。
誰還沒有個老的時候,趕著這些好孩子還不都得誇著贊著?
但凡有說回收站的人不好了,這些拄著柺棍的孤寡老人就不讓了。
這名聲好了,街道多次表揚了,回收站的人緣也交下了,買賣好做不說,關鍵是回收站的群眾基礎有了。
只有讓買賣成為群眾預設的、習慣的才是最穩定的、最安全的。
就說這主動給老彪子介紹物件的就有多少,都是熱心的老太太和大媽大嬸啥的。
當然了,鑑於老彪子的本身條件,和街坊鄰居們所認為的回收站的條件,給介紹的也都不咋地。
老彪子也是痛苦並快樂著,一邊忙於應付鄰居們的好意,一邊苦苦周旋於中戲和中財之間。
當李學武他們到了四合院的時候老彪子還沒回來呢,許得半夜了。
山上的青菜下來不少,再說還有些零散打的肉食和皮子,這些東西山上不好處理,老彪子卻是照單全收。
“跟著去了學武那了?”
眾人到院的時候正巧趕上姥爺站在院裡,沈國棟他們早都卸完了車,跟那邊過稱入庫呢。
“趕上了”
李順跟丈人應了聲,笑著把李姝接了過去。
大姥笑看著大家下車,又接了李學武遞過來的煙,擺手拒絕了李學武點菸,道:“不抽了,就要吃飯了”。
李姝見著又回到了熟悉的家,小手指著院裡示意爺爺往回走。
李順跟大姥說了一聲晚上回家吃便抱著李姝先一步往家走了。
老太太和顧寧則也是閒聊兩句也就回了院裡。
這邊忙著入庫,沈國棟只是跟李學武擺了擺手便忙去了。
一週沒回來,院裡還是那樣的井然有序,都是聞三兒等人打下的基礎,養成的習慣。
無論是回來多晚,先把收上來的廢品打包過稱,然後計數入庫。
等一切都忙完了才能回去洗臉吃飯,而飯也是無論他們忙多晚都要準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