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兮鄭重點頭,道:“好,就按你說的來,你請客!”
連向東翻了下眼皮,給了楊兮一個白眼,這妖孽各方面都不錯,就他麼太摳門,實在是讓人受不了。
一人吃了碗加了滷蛋的米線,哥倆繼續溜達了好遠,終於找到了一家快遞公司的營業點。
……
門診部主任跟連向東的談判結果是週一、三、五的上午及週二週四的下午,均有腫瘤外科的門診,其中週四下午為楊兮的特殊門診,該計劃與上週得到了院領導的批准,自本週開始執行。
今日上午的門診,由盧浩明出診,一上午只掛出了9個號,但被盧浩明收下了4個住院病人,沒收下來的那5個病人中,有倆是病人親屬帶著檢查資料來諮詢的,自然收不了住院,而另外仨病人,其病情進展確實不適合手術。
這麼高的收治率,確實值得驕傲。
但吃過了午飯回到了科裡的盧浩明,卻是一點也興奮不起來。
“老大,楊兮呢?”
高勇看了眼情緒稍顯低落的盧浩明,不解道:“他跟老腚去外面吃米線了,我說你這是怎麼了,怎麼一臉的焦慮呢?”
盧浩明嘆了口氣,拿出了手機,翻出了一篇新聞,遞給了高勇,道:“你看看這篇新聞吧。”
高勇在接過手機的同時疑問道:“咋了,水軍黑楊兮又黑出花樣了?”
盧浩明搖了搖頭,道:“不是,是省人醫要上機器人了。”
高勇的表情立刻嚴峻起來。
但凡最先進的醫療裝置,似乎都來自於米帝國主義,手術機器人也不例外。
機器人外科手術技術並非是新鮮事物,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便有成熟的產品出現,只是那時候的機械製作水平以及影象成像系統還不完善,在臨床上只能進行一些淺表手術的嘗試。
國內當時也有一些公司或是大學科研團隊在從事機器人研究,但為了迎合資本的青睞,絕大多數團隊都將研究方向定位在了簡單實效的民用產品上,而像手術機器人這種燒起錢來沒底線,眺望前途霧濛濛的專案,一是沒人敢嘗試,二來沒有資本願意投。
但在米帝國主義那邊卻是另外一種景象。
某大學的某科研團隊聯合某公司,成立了一家專門研究手術機器人的公司,歷經十年,燒錢無數,終於搞出了一套足以震驚全世界外科界的手術機器人系統。
名曰達X奇手術機器人。
此裝置的問世,標誌著許多曾經讓外科醫生束手無策的高難度手術不再被列為禁忌,只因為那機器人實在精準,從來不會像人一樣出現手抖現象,而且,在三維成像系統的引導下,那機器人靈巧的手術臂可以被操作者以任何一個角度進入術區實施手術。
省人醫那邊要上手術機器人的訊息半年前就傳出來過,但之後便消停了下來,後來又有訊息說裝置太過昂貴,引進到醫院的經濟效益並不看好,所以這計劃也就暫時擱淺了。
這倒是合情合理,一套手術機器人系統,最簡單的配置也要3000萬起步,這還不算每年的維修費用以及配套場地配套設施所需要的花費。尤其是維修,老米可從來沒有過心慈手軟,裝置稍微出了點故障,做為使用者只有向廠家報修一個選擇,而廠家收費則以維修工程師訂機票開始計時,按小時收費,一小時也不多,幾百刀而已,然後,更換某個零部件,等上個三五天的零部件郵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