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惠及富二代的,雖然商賈很低,但是這些帝王們還是想到了這些富人。
涉及到富人的選官制度叫做貲補。這個貲等同於資。
大漢的制度,身價不足十萬不得為吏,不足五百萬不得為官。本來想的是有錢人不會貪汙,結果變成了有錢就可以當官。
還有販賣爵位,這還不算過分,等漢武帝沒錢了,這傢伙就要開始一項偉大的制度,禍害中國兩千年的制度,賣官。
因為各種各樣的制度,大漢這才有十萬官吏,這些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劉徹不缺官吏,缺的是能夠當官為吏的人才。
十萬官吏裡面九成半都是庸碌無為之人,這些人劉徹能把他們放到匈奴邊上去?能當到開闢的新疆土上面去?
功臣要酬勞,故有襲爵;高官要籠絡,故有蔭子;遭遇天災或者開支太大,便只好貲補、賣官、鬻爵。
張遠想的要給太學學子中透過考核的弄成大漢的儲備官吏。
儲備官是補郎,儲備吏為補吏。
張遠為什麼要這個底氣,因為這就是太學建成之後的制度,現在張遠只不過把這個人數放大了很多很多倍。
要是沒有張遠,往後太學也會走考試的路子。
畢業考試成績優異的入宮為郎,成績合格的外放為吏。
大漢往後有四科取士。
德行,看道德品質;明經,看學術水平;明法,看法律知識;治劇,看執政能力。
張遠想象的太學便依照這四科來進行,要是真的能夠推行開來,形成龐大的規模,太學學子出身為官的佔據大漢官吏達百分之五十以上,張遠就認為自己創立的太學不比科舉制度差。
想到這裡,張遠有些想念公孫弘了。
那老傢伙之所以吃得開,便是因為這貨在外人眼裡德才兼備,文武雙全,既懂政治又懂業務。
要是把公孫弘弄來當副手,絕對要比張遠一個人撐著發展的快的多。
可是這老傢伙現在估計看不上太學這一畝三分地了。
“諸位還有沒有什麼想說的?
要是沒有,今日就這樣了,回去把我說的擬成章程送到我這裡來。”
張遠的目標太大,想的也太多,底下的官吏還需要消化消化,不過張遠已經定下了大方向,至於細節就交給下面的人去辦。
其實張遠沒有自己擬定章程規矩的原因,是因為他不知道怎麼擬定,也不知道怎麼把自己的想法轉化為官方語言。
這才開會把想法都說出來,讓下面的人去做。
商丘成看起來還有意見,不過他看了別人一眼,見其他人都不說話於是就低下了頭顱,跟著人群一起離開了。
下面的官吏都走了,吾丘壽王還有張遠的學生顏異卻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