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聯想起現在的金價銀價還有銅價。
雖然金子一直比銀子要貴,但是實際上大漢的金子儲量要比銀子高了不知道多少。
這也就是劉徹改革幣制的時候將銀子定位珍寶而把金子定為貨幣的原因。
而金銀兵沒有承擔一個工藝品的作用,而青銅卻要被打造成各種器物,在五銖錢推行之後,銅錢兌換金子的比例不像後世那般離譜。
大漢沒有用金子打造器物的習慣,反倒是一旦打造起青銅器物每一件都要用幾百上千斤的銅。
而每當那些寫的人按照史實來寫西漢的貨幣現象,總是要挨噴,他們更習慣接受距離自己比較近的明清民國時的金銀銅兌換比例。
殊不知道,明清之時經歷過兩次大的貴金屬湧入跟外流。
這貴金屬自然就是白銀。
聯想到這裡,張遠深思了一下白銀大量湧入的原因。
那是因為明清中國的商品透過海洋貿易大量傾銷到海外,從而吸入了大量白銀。
這就跟張遠現在的情況是一模一樣的,張遠透過銷售紙張吸入了大量銅錢,但是現在銅錢全都流入他這裡來,這並不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反之張遠要想讓自己的五銖錢外流出去,那麼就應該跟清末的時候一樣。
透過外部的人向張遠傾銷商品使得五銖錢外流。
可張遠完全不需要購買些什麼。
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
現在張遠到底需要什麼,大量收購然後用五銖錢支付貨款,使得五銖錢外流。
等等!
張遠突然想到清末外流的原因還有一點。
戰爭賠款!
這是國人的恥辱,但是現在卻給了張遠一個靈感。
張遠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把五銖錢塞給到百姓的手中。
賠款是不利己的。
可是有另外一種方式。
是利己不利人的,是要遭到詬病的。
放貸!
最直接讓金錢直接在市場流通的方法。
在大漢貸款不是什麼難以看到現象。
當初孝景皇帝要打仗還找全天下的百姓借錢。
田蚡當初的第一桶金就是借錢給孝景皇帝打仗,然後七國之亂孝景皇帝贏了,吳國那幾個諸侯王富得流油,田蚡也跟著獲利了。
戰爭是最賺錢的也是最費錢的,贏了賺錢,輸了傾家蕩產。
皇帝都貸款,民間借錢的現象就更常見了。
張遠不打算自己做這個生意,因為放貸揹負的汙名太重。
全天下最有名的高利貸當屬無鹽氏,他們做的最成功的生意當然也是借錢給了孝景皇帝。
不過他們要比一半人更加瘋狂,他們把全部的身家都給了孝景皇帝,不僅贏了,更是攀上了皇家。
這意義比賺錢重要多了。
張遠眼下要是想把自己手中的五銖錢都放出去,尋找無鹽氏合作是最好的選擇。
想著想著,身邊還有卓文君按摩,張遠不自覺的就沉睡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