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到了張遠的種種強硬態度,以及絲毫不帶堅守大漢卿大夫臉面的行為。
有人退卻了,有人隱藏起來了,有的人則在樂此不疲的開始了彈劾張遠的工作。
不過張遠在第二天就消失在了外人的視線之中。
張遠也不傻,正當處在風口浪尖的位置上,若是不早些急流勇退給人營造出一種害怕的情緒,估計離完蛋也不怎麼遠了。
大搖大擺的在太學門口販賣羽林軍的傷藥,張遠其實是在自汙。
這件事情是小事,而且錢也都還給羽林軍了。
以一個小錯誤來掩蓋大的事情,就還好。
大漢的政治環境之下,往往總是周亞夫那類人死的最快,蕭何這樣的人能夠活得最長。
總之功高不能震主,功過可以相抵最好,再不濟頂多功勞就蓋過錯誤一頭也挺好。
簡單粗暴的結束這一次的造謠傳謠事件,張遠把自己悶在了房中。
早先可是跟劉徹承諾過,絕對不會讓太學的發展停滯上一年。
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想收是收不回來,而且這還是跟皇帝立下的承諾。
再張遠苦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久違的提示音又來了。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之支線任務一完成,達成條件一年內四百三十二位太學學子出仕人數達三百人。
獲得隨機獎勵一份。”
早先田蚡辭職回鄉養老,系統就給了一份隨機獎勵,不過沒有出現再次出現主線任務。
張遠暫時也不需要系統的獎勵來幫助自己做些什麼。
對於系統的獎勵,這麼些年來,張遠心裡面已經有了個譜。
基本上都是些技法圖樣之類的,總之是本來就存在的各種資源,亦或是後世慢慢才發展來的技術。
太學之事算是屬於政治思想還有管理這一方面,系統能夠給予張遠的幫助並不大。
當然張遠要是有能力在太學內開新的學科搞搞科學技術研究,那系統的作用反倒是可以體現出來。
不過張遠不敢這麼搞,這次儒生造反那是沒有得到上層人物的支援,如若背後有一個董仲舒這樣的大人物推波助瀾,劉徹是相信張遠還是相信董仲舒?
這一次張遠是走運,幕後指使者一直不露面,劉徹別無選擇。
要不然劉徹總不能自降身份跑去找那些鬧事的儒生們解決問題。
就跟上次任務完成後的心態基本上是一樣的,張遠沒有關注獎勵,要是明擺著把獎勵什麼給弄出來,還能夠空出腦子去想一想怎麼利用獎勵做些事情。
可是現在是隨機獎勵。
一切不確定的事情都等於是意外。
雖然獎勵總歸是好的那種意外,不過卻能能夠打破現有的節奏。
第一屆學子們有這麼多人獲得了職位,成功進入到大漢的吏治系統當中,張遠其實一點力氣都沒有付出。
心裡面簡單猜測了下,就知道這是公孫弘在背後運作。
不然上面沒人,任你才高八斗沒人舉薦那也只能明珠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