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千多太學考生,頂多刷掉十分之一的人,他們這一批再廢物一點撐死了也就十分之二。
那是記錄那些考上了的學子名單,不是平白的新增工作量麼。
三千多個名字甚至四千多個名字多浪費紙張啊。
要是碰上同名的,張遠也不怕,每個考生他還打算加上籍貫,要是相同的籍貫還是有同名的,可以直接來太學詢問。
這點方便,張遠還是願意給這些人的。
七日的等待時間,這段時間內又能夠直接亦或是間接的為杜縣的繁榮貢獻出自己的一點點力量。
那些考生們還有太學的官吏要是知道,張遠最大的目的不是為了招生,而是讓杜縣變得更加繁榮,也不知道心底會怎麼想。
張遠有時候經常想,大漢的軍事需要他麼?
有衛青跟霍去病其實就夠了。
農業他已經貢獻了最大的力量,不管是在什麼地方,要真的想要種植土豆,什麼樣的土壤都是能夠種活的,活命不成問題。
教育他現在就在做,雖然沒有盡全部的心思,但也分出了很大的一部分精力。
至於經濟...
說句不好意思甚至要招人罵的話,張遠覺得這個時候的大漢沒有經濟這一說法。
貨幣都還混亂不堪,談個什麼經濟呢。
這種停留在自給自足層面的經濟,才是張遠想要真正改變的。
商業交換還是太少,而且地位不平等。
普通百姓能夠交換的物件都是擁有大片糧田的富裕地主。
許多農民因此身負重債而被迫成為了地主階層的長工亦或者是佃戶。
後來劉徹為了杜絕商人繼續做大,說白一點就是劉徹他沒錢了,看見商人賺錢眼紅了,就直接搞了國家壟斷政策,也就是常說的‘鹽鐵令’。
這對於經濟發展有好處麼,說白了一點好處都沒有。
桑弘羊不過是一個為皇帝撈錢的官員,當真算不了什麼。
張遠想的就是以杜縣當做是一個試點,然後看一看,能不能先盤活一個地區的經濟,使之出現商品經濟,然後慢慢的向其他城市推廣。
讓劉徹發現,經濟盤活之後,資源開始流通,國家可以收到更多的賦稅,這樣將來因為長期戰爭出現的困境也可能自然而然的不存在了。
相比較於教育而言,這一點可能在短期內最為重要。
所以大家都在關注入學考試的效果還有考生們的成績時,張遠在這七天的時間裡,帶著顏異還有司馬遷一直在杜縣各個地方觀察著。
觀察百姓們到底會因為這種外來人口變多而引起的變化會不會感覺到突兀,還有多少人會選擇在成績出來之後學子們不需要住的地方了,他們還會不會繼續堅持下去。
這種事情現在必須要張遠親自去做,市場考核調查這種事情去跟太學那些官吏們說很可能他們都聽不懂,再者那四千多考生的答卷也讓太學沒有什麼多餘的勞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