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縣其實就是以後的杜陵,位落於鴻固原之上。
自漢代以後,不知道多少文人墨客在此地駐足遊玩,也留下了不少的詩篇。
張遠比較喜歡的一位大詩人便在此地居住過,族籍也在這裡。
而杜縣現在也有幾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只不過現在仍然聲名不顯。
張遠騎著馬,而那五位博士則都乘坐著馬車,這些人加起來的平均年齡肯定有七十歲,古稀之年再騎著馬跑兩圈,身上的骨頭架子便都散了。
“太學令,杜縣城門處有人。”
前面驅趕馬車的僕從轉過身來對張遠說道。
張遠也看到了城門處站著有一些人。
“韓老,這杜縣不是已經廢棄了麼,怎麼還有人在此處停留?”
張遠對著馬車內的韓嬰問道。
韓嬰也不知道是個什麼情況,一下子也不知道怎麼回答。
“太學令,那些人都是原本杜縣的名門望族,這回陛下要在杜縣建太學,等同於開放了鴻固原。
老朽便自作主張約上了幾個家族,與他們一同探探究竟,他們都是杜縣的本土人士,想來對我們會起到一些作用。”
說話的人是《書》博士張生,昨天下朝回去之後,張遠也找了衛青,把這幾名博士的情況都問了個清楚。
五經博士分別是《春秋》博士胡毋生、《書》博士張生、《詩》博士韓嬰、《禮》博士高堂生、《易》博士王同。
(這五個人裡面除了胡毋生、張生、韓嬰好找一些,而且也都是典籍記載的博士,其餘《禮》跟《易》的博士實在是沒有記載。
我找了史料翻了論文,弄了大半天,最終找出來這兩個人,都是鑽研《禮》《易》的,而且年代推算起來也比較附和漢武帝當初立五經博士的年代,至於根據則是根據漢宣帝時期開的那個石渠閣會議,在裡面增設的博士姓氏裡面找到對應的經學人物大家,然後一代一代的往上找,看他們師從何家何派,然後找到的高堂生跟王同,希望別再有人說我是瞎寫的人物,謝謝。)
張遠點了點頭,雖然這個老頭有些自作主張,但畢竟出發點總是好的。
一行人於是加快了速度,到了杜縣城門處。
“下官(草民)拜見太學令,見過五經博士。”
眼前的這一堆人有當官的也有沒當官的,所以稱呼有些雜亂,張遠和善的笑了笑,翻身下了馬走上前去。
“我雖為太學令,但年歲尚小,也未曾來過杜縣,不知各位如何稱呼?”
張生拄著柺杖緩緩走上前來,就要為張遠介紹一番,而且人群中一名青年立刻站了出來扶著張生的手臂。
張遠看到這幅景象心裡面就知道是咋回事了。
這丫的張生明顯就是杜縣的人,借這個理由順便也想把自己的家族遷回來,只不過只遷一家太過明顯,這才叫上了幾家人壯壯聲勢。
“太學令,這裡都是杜縣有名望的家族,老朽便是杜縣張家人,這是我的侄孫張湯現在在廷尉府任職,說起來還是您高升之後他才得幸進入到了廷尉府。”
“你就是張湯?”
張遠盯著這年輕人問道。
年輕人點了點頭。
“下官正是張湯,之前聽丞相提及,是太學令極力推薦,下官才能進入到廷尉府,擔任廷尉左監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