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陵仔細的想了想,覺得楊千山的話確實不錯。
原來的輔助射擊裝備作用很大,但也有它的弊端,比如資料化的顯示終端螢幕。
這塊螢幕是裝在槍械上面的,面積不算大,重量也不重,但無論怎麼說,它對人員的使用是有一定的阻礙的:行動時需要注意不能損壞、平時需要保養等等。
但如果這些作用,該到戰術眼鏡上面,一些弊端確實可以很好的解決了。
“你提的這個注意確實不錯,我這些天想想看……”
掛了電話,他心裡不禁對楊千山有些刮目相看。
對他來說,新裝備的設計和研發並不是太難的事,反而是什麼裝備或者技術適合戰場才是經常疏忽的,畢竟他只是一個人,單兵戰鬥也參加的不多,不可能什麼都想到。
楊千山來軍工廠的日子不算長,但已經好幾次提出對他有用的建議了,這對他的幫助還真的不小的,要不是他已經是戰鬥人員了,還真適合設計人員的。
武器裝備和其他產品一樣,也是需要創意的不是?
第二天,他就開始針對這方面開始做出更改。
要在戰術眼鏡上實現瞄準鏡的功能,其實並不是太難,這東西就和戰機上面的戰術頭盔有著非常接近的相似之處。
只是限於普通槍械不可能自動化,相關資訊智慧以資料的方式顯示出來,而不是像戰機上面有獨立的火控系統和自動化武器而已。
一天的時間,他都是在和獅子的討論中度過。程式設計、各種模擬測試,一整天下來,就已經確定了可透過的設計方案。
再花了一天的時間來完善方案,第三天開始,他就開始動手了。
而就是在這過程種,他又想到了一個狙擊槍的另外一種射擊方式:電動控制。
自動化的狙擊槍並不少見,在很早之前,米國人就有研發這種產品。
這種槍根本無需人員親自開槍,只需要在控制終端上操作就可以了,在一些特殊的場合裡,對人員的安全來說,是絕對的提高的。
其實對軍工廠諸多高精的輔助裝備來說,這種狙擊槍沒有太多的用處的,不過一時興起,他乾脆也想著弄一把看看。
於是和新的戰術眼鏡一起,又新弄了一支。
戰術眼鏡新的功能新增,當然是要考慮晶片和電路的負載,好在之前就有考慮系統升級的問題,晶片還有部分的工作剩餘,新的功能新增上去,倒也沒有對本身的執行產生太多的影響。
戰術手錶改款後應該叫戰術平板了,它本身帶有微型雷達功能,測距、風速等射擊引數在掃描出來之後,就會傳到眼鏡上面,但相比固定的瞄準鏡,戰術眼鏡戴在每個人員的身上,不可能做到統一位置和距離。
所以,瞄準基線只能肯定是要智慧化的。
結合戰機上頭盔的相關技術,這種技術難度並不高,一天的時間過去,他就做出了成品。
但是在東西出來之後,他並沒有馬上做詳細的測試,而是簡單的試驗一下,然後就去弄自動狙擊槍了,準備等這東西弄好之後,再一起來。
有了梟龍上面機關炮、火箭炮等的自動化專案的經驗,狙擊槍自動化還真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一個支架固定狙擊槍,然後就是一個控制系統來調整射擊方向,再有就一個控制終端。
不過他所知道的一些電動狙擊槍,終端和槍械支架都是用的有線連線,他現在考慮的是:能不能用無線控制。
傳統技術下,有線和無線之間的技術有著不可忽視的差別,有線技術下資料傳輸精確和快速,而無線則在一定距離下是要稍遜一籌的。
不過有了“鷹眼”衛星之後,無線技術顯然和有線技術在這方面是相差不多的。
考慮到使用的方便和隱蔽性,徐子陵最後還是考慮用無線技術。
這樣的話,操作的人員並不需要就近在射擊點,而是可以在十公里,或者數十公里之外。
自動化部件同樣很簡單,車間裡面就有機炮用的,拿來稍微改裝一下,然後就焊上一個三角支架,幾個小時就完成了。
設計自動化程式、訊號處理系統這部分稍微要繁雜一些,不過就算是這樣,兩天的時間裡,他就把這東西弄了出來。
智慧、自動化這方面的東西,也是他希望幾個學生掌握的,這些天裡,他讓杜輝他們幾個放下快要成型的頭盔專案,認真的跟在他身邊學著。
“智慧化,是當今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除了材料學方面,我在這方面也懂一些,明年學校會增加武器自動化這們課程,上面也因此給了我帶這方面研究生、博士生的許可權,所以我希望你們能夠在這方面下些功夫,如果能夠成為雙料博士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