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強蘿蔔》是什麼片子?這也是李謙監製的?怎麼沒聽說過啊。”
“黃博演的吧,我知道這片子,關注過,不過沒想到又是李謙監製的。”
“還是喜劇啊,暑假又多了一部可以看的片子了,希望不比《夜店》差!”
“還是李謙牛逼,雖然一年就拍一部片子,不過自己還監製好幾部。”
“《倔強蘿蔔》這名字感覺有點不靠譜啊,難不成跟《瘋狂的石頭》一樣,這蘿蔔是寶貝?”
“黃博演的喜劇,又有李謙監製,應該靠譜吧,李謙監製三部電影全都挺好的,值得一看。”
......
李謙監製的三部電影,《大白鯊:復仇》、《127小時》、《夜店》,全都是票房、口碑雙雙大爆的片子。
即便《127小時》票房只有3000多萬,但是相比那一百萬的製作成本,說句大爆完全不為過。
信譽和號召力就是這麼一部部成功的電影積累起來的,當你的片子部部大賣,觀眾也會無條件相信你。
很快,伯納這條微博下面,立馬就吸引了眾多網友的留言。
黃博主演+喜劇+李謙監製,清一色的看好。
李謙剛剛在微博上宣佈新片,再加上微博本身背靠薪浪,就有大量的使用者,各大公司也在注意這個新的網路平臺。
看到一部沒什麼人知道的小成本電影,因為李謙掛了個監製的名字,就吸引了這麼多網民的關注,各個公司老總們也是眼熱不已。
這簡直就是直接把電影的關注度提高了幾個等級,效果比上百萬宣傳費還要有用。
作為電影的投資方兼發行方,於東也也很滿意自己的宣傳策略,頗為自得地笑著。
“你看,這不就行了,管他答不答應,都算是變相給電影宣傳了,上百萬宣傳費就省下來了。”
不想配合宣傳又怎麼樣,還不是一樣,只需要把他的名字寫上去,有李謙這兩個字,就足夠了。
“於董,咱們這樣是不是不太好。”
主管宣發的張皓還是有些擔心,畢竟李謙已經明確表示不想參與到宣傳中來,這樣連通知都沒通知一聲,就利用李謙的名氣宣傳。
“這有什麼。”
於東不以為然,擺擺手道,“他也是這部電影的投資方,又沒讓他出力,借他名字用一下而已,最終受益的不還是他自己。”
話是這麼說,準確地來說李謙還是這部電影的最大投資人。
伯納投了200萬,魔都文廣投了50萬,剩下250萬全都是李謙投的,只不過主控的還是最先參與的伯納。
娛樂圈裡,這種借別人名氣宣傳的事情再常見不過了,通常對別人沒有什麼影響的話,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就是借李謙名字用用而已,對他沒有任何損失,反而電影大賣也有李謙的一份,於東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然而,沒過多久,李謙發了個自己不是《倔強蘿蔔》監製的微博上去,立馬讓一些關注這部電影的影迷們傻眼了、
“什麼情況,到底是不是李謙監製的?”
“我擦,真不要臉,打著李謙的名頭宣傳騙錢!”
“想錢想瘋了吧,怎麼不寫李謙、張一謀、馬小剛聯合監製呢?”
“這麼無恥的嗎,用別人名字宣傳,給錢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