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獎的來歷源自於周總理的一副墨寶“聞雞起舞”,又因為1981年正好是雞年,就叫了這個名字。
雖然一開始的定位就是專業獎,但是八十年代的金雞獎,可是短時間內就成為了國內含金量最高的獎項。
那些年裡,第五代導演的西部片,屢次在金雞獎拿獎,而且也數十次在國際上拿獎,不光光是一小部分人自嗨而已。
那也是金雞獎最輝煌的時代,甚至一度能和金馬獎分庭抗禮。
結果到了九十年代,因為一些社會上的變故,影響了金雞獎最初的評選方針,那時候拿獎的都是些主旋律電影了。
說主旋律電影都有些不合適,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紅色電影。
內容過於嚴肅,沒有娛樂性和觀賞性,也讓金雞獎開始飽受質疑。
93年,非紅色電影《秋菊打官司》獲獎,大概就是國內電影人最後的倔強了。
1994年釋出的九五五零工程,更是徹底擊碎了華國電影人的倔強。
所謂的九五五零工程,就是九五期間,之後五年內,各大製片廠要製作五十部精品電影。
上面交代下來的精品電影,不用想了,下面肯定全都拍紅色電影。
電影拍出來了怎麼辦,給不給獎?
當然要給了。
其實,上面發的檔案是說,繁榮華語電影,推動民族電影的發展,不是非得全拍紅色電影。
而且國家一直以來強調的都是,突出主旋律,堅持多元化的電影發展方向。
但是,誰讓紅色電影好拍呢,而且當製片廠不知道拍什麼的時候,拍紅色電影絕對是沒有不會有錯的。
搞得慢慢地,各大製片廠清一色地去拍紅色電影,以前偶爾會出現的《小花》、《牧馬人》這樣的經典電影,卻不再有了。
而且既然專門給主旋律紅色電影發獎,那該發誰不該發誰又是一個問題了,這就導致越來越多的雙黃蛋出現,甚至一年下好幾個雙黃蛋,被罵慘了。
雙黃蛋就罷了,還有藉口,甚至還出現過最佳影片空缺的奇聞,簡直跟兒戲一樣。
不過隨著頒獎的開始,今年倒是沒那麼兒戲了,正常多了。
先頒發的是最佳男、女配角獎,王學琦憑藉《梅蘭芳》的出色發揮,拿到了最佳男配角獎。
當開獎嘉賓袁荃和馮德輪念出名字的時候,李謙很明顯發現鄧朝有些失落。
鄧朝同時以《集結號》、《127小時》入圍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一個演員一起入圍這兩個獎,也算是少見了。
現在最佳男配角沒拿到,那原本希望就不大的影帝更別想了。
李謙笑笑,“就當是回來休息兩天了。”
鄧朝很快平復下來,搖搖頭,“我知道,只是前年...”
“前年爭議那麼大,今年更不可能再來一次了。”李謙搖搖頭。
前年蘇洲舉辦的金雞獎,影后就下了雙黃蛋,演技最好的顏丙豔,和最有背景的劉佳玲雙雙摘得影后桂冠。
顏丙豔在《愛情的牙齒》裡面的表演沒有人會質疑,拿影后和富大隆憑《舔狗》拿影帝一樣,是實至名歸。
但是劉佳玲嘛,《好奇害死貓》裡發揮最好的女演員是宋嘉。
不過,還是因為蘇洲人、電影節大使的的身份,和顏丙豔一起拿了影后。
差不多的表演雙黃蛋還說的過去,但是和顏丙豔的表演差距明顯,自然免不了讓人猜測是早就內定的了。
本地人、電影節大使、表現也挺好,就得了影后,讓同為本地人、電影節大使,並且在《127小時》裡也表現很不錯的鄧朝就抱有一絲的幻想。
但也僅僅有那麼一絲幻想罷了,畢竟還提名了最佳男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