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對這段時間關於抗米援朝戰爭的反響很關心,也很滿意,建議各級單位可以拍攝一些關於抗米援朝的片子。”
賴培康直接了當地說明了請李謙過來的意思,“這些年南棒都拍了不少這種片子,咱們好些年沒拍過了,不能忘記歷史啊。”
建議,可以...
李謙搖搖頭,改成命令還差不多,誰敢不聽建議,誰又敢說不可以呢。
“賴董,你就直說吧,需要我幹什麼。”
專門把自己找過來,明擺著是有事,李謙只能希望不是有領導點名了。
“其實也沒什麼大事,可是也不小啊。”賴培康苦笑不已,“對李導來說這不叫事,但是對別人來說,就是個大事。了。”
打啞謎呢?
李謙都無語了,不知道的還以為廟裡給人看相呢,施主今日有血光之災,此時可大可小?
見李謙沒有追問,賴培康頓了頓,接著道,“往年這個獻禮片好做,但是這次上面特地強調了,獻禮片也不能遠離大眾了,要讓老百姓有共鳴,這一點可是難倒了各大電影廠啊。”
“有票房要求?”李謙問道。
“咳咳。”
說著這麼直接,賴平康輕咳一聲,笑道,“票不票房的不重要,主要是要讓老百姓喜歡看。”
“明白了。”李謙不置可否,這不一個意思嗎。
獻禮片這玩意,曾經也是市場主流,建國後的17年內,也就是49年到66年,國內就拍了450多部主旋律電影。
這個產量,相比那時候的好萊塢,其實不算太少。
不過也就是和五十年代的好萊塢比,當時電視機普及,米粒堅每個月要賣20萬臺電視機,電影行業遭到重創。
再加上當時“非美調查委員會”進駐好萊塢,大批導演、編劇、演員被逮捕、通緝,“好萊塢十君子”入獄,卓別林也因此逃亡海外。
那時候關於電影行業的監管,比國內現在可要殘酷多了。
說回獻禮片,建國初的獻禮片基本上風格樸素真實、貼近生活、充滿時代氣息,又弘揚了正確的主流價值觀,使得當下觀眾在獲得娛樂體驗的同時,在情感上也得到深切共鳴,精神上獲得極大鼓勵。
所以和現在不一樣,不是什麼帶著任務的片子,反而很大眾追捧。
雖然那時候沒什麼片子可看就是了。
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主旋律電影都是市場主流,那個時代一個縣城動輒五六家電影院,一年觀影人次動不動兩百多億,是同期北美的十多倍,觀影人次上億的主旋律電影每年都有好幾部。
不過八十年代後期開始,隨著電視機、進口片、港片的衝擊,就沒什麼人看了,從那之後主旋律電影差不多就跟現在觀眾印象的一樣了。
至於票房要求?
就是因為沒有這個要求,各大製片廠統統倒閉。
而現在,聽賴培康這意思,上面要求的抗米援朝獻禮片,是有票房要求的。
“賴董,多少票房夠交差?”李謙也就直截了當地問了。
“......”賴培康差點被嗆到,這個李謙就是這點不好,哪有這麼說話的。
“咳...不是這個意思,不單單是票房,最好是能夠票房口碑雙豐收的。”
李謙直搖頭,這就難上加難了,光是要求票房的話,照著《建國大業》搞就行了,全國各自那麼多機關單位包場,票房不會差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