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這吳雨森好端端地,吃飽了撐的去惹李謙幹嘛!”
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黃忠軍也真是服了這群豬隊友了,本身面對《返老還童》這個爆炸的口碑和票房,他們就應該小心一點,儘量別搞出什麼負面新聞了。
要不然面對這麼強大的對手,自己這裡先崩了,那還玩個鳥啊。
哪怕是很討厭李謙的黃忠磊都有些不爽了,“他還以為這是十年前,韓三坪都得捧著他呢!”
互懟製造話題,本身也是一種宣傳方式,但那是建立者實力相當的情況下,這樣雙方粉絲能吵個不分勝負,沒有什麼壞處。
要是十年前的國際大導演吳雨森倒是沒問題,可現在他面對李謙,不要一天就會被那些李謙的影迷給噴成渣渣,進而會連累電影。
埋怨了一會吳雨森的不自量力,黃忠軍搖搖頭無奈道,“行了行了,宣傳部門動起來吧,《太平輪》這片子多少得賺點錢,要不然白忙活了。”
黃忠磊就只能趕緊去給吳雨森擦屁股了。
......
網上的吐槽聲,隨著華陽和樂事的公關團隊上場,倒是沒有越演越烈,沒有徹底傳開。
不過,吐槽聲還是沒有停過,只是沒有變嚴重。
這下吳雨森也不敢再去懟李謙了,至少上映前這三天,安分下來了,要懟也得等電影上映,那時候事實就在眼前,誰都沒法無中生有編造劇情來吐槽他。
而網上除了網友們對《太平輪》的吐槽聲之外,更多的還是關於李謙路演上講述的那些關於抗米援朝戰爭的事情,也激起了很大的反響。
“李謙太牛逼了,拍一小段戰爭戲,竟然把抗米援朝戰爭了解的那麼細緻,什麼大機動、大埋伏、大穿插、大迂迴、大包圍,這戰術一聽就厲害,我看誰還敢說他瞎吉爾亂拍的!”
“我就說了李謙拍的沒問題,忘了去年不是經常傳出來去什麼找抗米援朝老兵採訪,去軍事博物館找資料,肯定會挺嚴謹的。”
“我以前一直以為就是人海戰術,還是聽李謙說了才搞懂,原來這個所謂的人海,只是三三制戰術造成的假象。”
“三三制戰術可沒有說起來那麼簡單,要班長的命令能夠傳到三個戰鬥小組耳朵裡,而且還要保持距離,要保證敵人一發炮彈最多不超過傷亡三人。
這比李謙電影裡拍的複雜多了,其實電影裡也是瞎拍,因為一個鏡頭裡根本沒法同時容納一個完整的三人戰鬥小組,就算是中景,鏡頭裡也裝不下一個27人的戰鬥群,《返老還童》裡也就是擺了個看起來像三三制的陣型,其他就為了好看了。”
“上圖自己看.JPG,山腰處前方几個進攻小組保持差不多的間距,互成一個個三角形,後面左側是一個迫擊炮小組,攜一門60迫提供曲射火力支援,中間是指揮組,在敵人直射火力的死角區以望遠鏡指揮作戰,右側紅圈那兩人則是狙擊小組,不過沒有狙擊槍,用步槍對山頂敵軍進行精確射擊,優先順位是指揮員、重火力、醫療兵,最後才是普通士兵!”
“其實三三制只是六大戰術原則裡的一種,其他還有一點兩面、三猛、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快一慢、四組一隊,戰爭可沒那麼簡單,複雜多了。”
“JPG.”
“JPG.”
越來越多的軍迷開始給影迷們科普當年街坊軍、志遠軍的戰術,原本這些“無聊”的東西,隨著《返老還童》的熱映,反而讓觀眾們開始感興趣了。
於是乎,越來越多抗米援朝戰爭的事蹟、細節被媒體報道。
用熱血之軀堵機槍眼、炸碉堡,各種烈士的事蹟,還有一些經典戰役傳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這些人和事裡,有些是連都編不出來的,再加上現在觀眾對宣傳這些事蹟也沒有牴觸情緒了,反倒是掀起了熱烈的討論。
“臥槽,真的這麼猛嗎,張益演的那個狙擊手就是張桃方的原型啊,幾百顆子彈就幹掉兩百多個敵人,比打CF都離譜!”
“那算什麼,那個劉子光才是最吊的,單槍匹馬,一個人俘虜了63個敵人,還是什麼英吉利皇家陸軍,奇點的軍事都沒有這麼寫的。”
“皇家陸軍...西方軍隊打仗不就是動不動投降保命為主嗎,法蘭西軍隊就這樣,投降都習慣了。”
“看了這些事蹟和戰鬥,發現志遠軍真是強啊,不知道是什麼人誤導我們,就知道人還戰術!”
“也有慘的時候啊,長津湖戰役那裡零下四十度,凍出了三個冰雕連,《返老還童》都只拍了一個,太慘了,活生生地被凍成冰雕。”
“一想到那個鏡頭,我就有種想哭的衝動,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啊,只不過是前人負重前行罷了。”
......
網路上,大家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抗米援朝戰爭竟然成了一個很火的話題。
雖然也有一部分人出來反駁,駁斥這些“離譜”的英雄事蹟全是正府編出來的,理由就是,不合理,根本不可能實現。
人還不少,尤其事在某個及網站和論壇上,和網民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還有些公眾知識分子和自媒體,跑出來大肆批評正府的宣傳,各種反駁那些英雄人物、實際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