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完會,大家都不願意成為資本手裡不值錢的工具。
達成共識之後,也就吃了個飯,然後該幹嘛幹嘛了。
李謙跟著郭凡飛了趟青鳥市,來東方影都《流浪地球》片場看看。
作為現代化工業的電影,《流浪地球》99%的鏡頭都在東方影都的攝影棚拍攝,這裡也是全國唯一一處,能夠支援《流浪地球》這種電影的攝影棚。
至於橫店影視基地,現在基本上已經不具備拍攝大片的能力了,相比於影視基地,更像是一個旅遊場所,是電視劇劇組的首選。
大製作,哪怕選擇懷柔影視基地,都不會去橫店,《鬼吹燈》就是在懷柔拍的,那裡的攝影棚,在國內也是僅次於東方影都。
不過,橫店也在斥巨資打造自己的世界一流攝影棚了。
而且,《流浪地球》的拍攝現場,和國內99%...其實說99%都保守了,應該可以說和國內所有的電影,都完全不一樣。
畢竟是國內唯一一部,按照好萊塢電影工業化去打造的電影。
甚至就現場來說,之前在東方影都拍攝的《壞太平洋》、《金剛骷髏島》這幾部好萊塢大片,如果外行人來看的話,都不如《流浪地球》專業。
李謙就在旁邊看著,和一般的拍攝不同,《流浪地球》拍攝的時候,不單單只是在一個棚裡,經常同時在好幾個攝影棚同時拍攝。
一般的電影,五六臺監視器,已經是大劇組了,《流浪地球》大大小小的監視器足足有24臺,把監視器帳篷擠的滿滿當當。
監視器前的主創,也不只是郭凡一個導演,六十多名主創在帳篷內看著這24臺監視器。
這只是現場,不同工種的工作人員都在各個地方做自己的工作,有的人在攝影棚裡,有的在辦公室裡,有的在酒店...
帳篷內的一塊大顯示屏上,分割成了好幾個畫面,每個人都都捧著一個平板,和帳篷內的主創們實時溝通。
東方影都IT部門的技術人員以及服務於好萊塢和全球電影工業的影片解決方案的外國研發人員不斷溝通、嘗試,透過東方影都目前最完善的硬體工業體系,實現了在整個東方影都170公頃的WIFI訊號全覆蓋。
不管是在酒店,還是在辦公室辦公的主創團隊,都能透過平板看到實時的拍攝畫面,也是國內電影史首次。
不止是他們,還有不同攝影棚裡的演員。
現在拍攝的是一段空間站發生了一個事故,劉培強等其他宇航員都受到了影響,在太空中翻滾的戲份。
藍幕面前,吳經穿著笨重的宇航服,雙手握住攝像機左搖右晃,眼睛瞪的斗大,彷彿彷彿要吃掉攝影機一樣,眼神裡全是戲,彷彿真的發生了啥大事故一樣。
這段戲,未來呈現在大銀幕會非常震撼,可是這現場拍攝畫面,只會讓人看了想笑。
不過,大家都是專業的,一般不會笑,除非實在是忍不住了。
“好,咔!”郭凡喊停。
隔了兩百多米的攝影裡,吳經也在場務的幫助下,安然落地。
這是失重場面,而吳經身上的宇航服都是貨真價實的,非常地重,拍攝時都是靠威亞和轉輪來實現失重感的。
把頭盔拿下來,吳經大口大口地喘著氣,讓場務給他擦了把汗,又喝了口水,才從旁人手裡接過平板和對講機。
攝影棚和監視器帳篷隔了一百多米,吳經身上又穿著笨重的宇航服,走這兩百多米要累的夠嗆,太費體能了。
脫掉的話,也麻煩,而且待會又要船上。
東方影都的WIFI覆蓋170公頃,網路構架特別現金,連基地外的酒店和辦公室都能收到訊號,攝影棚內的演員就不同跑去監視器帳篷看畫面了,直接就在原地看錶演問題。
吳經在攝影棚你用平板看著拍攝畫面,和一百多米外監視器帳篷內的郭凡,透過對講機溝通,講解問題所在。
不止是吳經,還有現場負責排程的執行導演、攝影師們,也透過平板和對講機和帳篷內的其他主創溝通。
一場太空行走的戲,不是上下左右翻滾晃動兩下就完事的。
完全是現代工業化的拍攝流程,上百人的主創團隊,接近兩千人的劇組,很多時候五六個攝影棚同時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