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無非是電影本身,以及宣傳、發行,
宣傳影響著電影的曝光度和熱度,有多少觀眾知道、瞭解這部電影。
發行,從八九十年代,電影市場還處在計劃經濟的時候,就是電影至關重要的一環了。
即便是到了現在,依然是這樣。
製作、發行、宣傳,籠統來說無非是這三方面。
宣發不分家,發行公司其實一般都把宣傳給做了。
像華陽、伯納,重點靠人海戰略採取大量線下宣傳營銷活動推廣電影、上映前公關院線提高排片,以及全國各地自拍大量駐地發行專員,上映後隨時和院線、影院聯絡,監管每個省份票房資訊,無論是票房失利還是大賣,都能第一時間和影院協商,維持或者提高排片。
同樣兩部電影,A上座率50%,B55%,但是A的發行公司經常和院線聯絡感情,吃吃飯、按按摩、送送禮什麼的,而且每次都很及時。
而B沒有,院線就很有可能不會砍掉A的排片,畢竟只有5%的差距。
在上座率差別不大的時候,很有效果,但要是上座率差了十個點,甚至更多,那就沒那麼簡單了,不付出足夠的好處,排片還是照砍,砍的力度就看“關係”有多深了。
當然,另一類就是新畫面了,上映時間長,搞壟斷,四周內沒競爭對手,張韋平靠這一手簡單粗暴的打法,無往不利。
沒有哪部電影敢和張一謀去競爭,就算有梁超偉和金成武主演,伯納、光羨共同發行的《傷城》也是白搭,人家根本不給你競爭的機會。
史無前例的800塊膠片複製,不計成本地投放,直接把市場給壟斷了。
張一謀的名氣也遠超梁超偉+金成武,大製作的電影票也貴,即便《十面埋伏》上映時,張韋平惹的院線揚言聯合封殺新畫面,但是臨了還是儘可能地把排片都給了《黃金甲》。
即便是過去兩年了,國內的銀幕數量相比《黃金甲》時增長了近40%,依然沒有哪部電影達到了800塊膠片複製的規模,《赤壁》都差了一點。
這也是張韋平讓人討厭的原因,根本不講規矩,你來了我就打壓你的生存空間,完全不在乎投入多少。
歸根結底,發行的根本還是在院線的排片上,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不過現在競爭越來越大了,今年賀歲檔三部電影破兩億,一億左右的也有三部,再像張韋平那樣野蠻恐怕是行不通的。
關於發行這塊,李謙考慮過很多方式,不過都太麻煩了,尤其是駐地發行,得往全國各地派上百名發行專員,哪裡來的這些人,而且就算分割槽域管理,也是個難題。
所以李謙來了個更簡單的,過去一個月裡,連續和江寧幸福藍海文化集團、川西電影公司、豫南文化影視集團、鄂北省電影公司,這四省光電旗下的四大電影集團都見了個面,商議組建一個新的發行公司。
幸福藍海旗下有幸福藍海院線、東方院線,川西電影公司掌控著太平洋院線、峨眉院線。
豫南文化影視集團全資控股豫南省內市場份額最大奧斯卡院線,鄂北省電影公司旗下的天河、銀興兩大院線也剛剛好排在全國前二十。
四大電影公司,都各自掌握著本省五成左右的票房市場,川西電影公司旗下光太平洋院線就佔了川西全省60%的份額。
雖然市場份額最高的太平洋院線,去年票房也就只排在全國第十一名,市場份額只有2.1%,四大公司旗下七條院線的總量也只佔去年全國票房的8.9%。
這個數字也就排在全國第六,上面星美、萬達、聯合、南方新幹線、新影聯任何一家院線,市場份額都比這七條院線票房加起來還要高的多。
排片取決於電影院和院線,那就直接拉他們入夥不就完了,把發行收入讓給新的發行公司。
而且這幾家公司市場佔有不都高,不會多強勢,主動權還是在李謙的手上,畢竟電影是他拍的。
合作總體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總結一句話就是,李謙以大部分發行收益換取了他們在排片和宣傳上的支援,他們背後還有四家電視臺呢。
不過準確來說,李謙也沒有讓出什麼利益,新的發行公司,以後還可以接其他電影的發行,作為股東,也有李謙的一份收入。
李謙不虧,他們幾家更不虧了,白撿的一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