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他的想法,暑期檔應該是一場摧枯拉朽的碾壓,現在卻有了一點瑕疵!
......
《大白鯊:復仇》把橫行暑期檔的《赤壁》給踩在腳下,這在一個月前是所有人都沒想到的。
哪怕上映的時候《赤壁》已經上映二十天了,那也是新世紀以來規模最大的華語大片了。
只是沒想到《赤壁》票房掉的這麼快,才第四周就只剩兩千多萬了。
而《大白鯊》五天破五千萬,也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即便第一部網大已經有了很高的人氣,但那畢竟是網大而已,還不是李謙導演的。
不過事實就是《大白鯊:復仇》橫掃了同期所有電影,雖然總共就沒幾部。
媒體自然是大書特書了,新人導演,五天五千萬,比李謙的《生死頻率》還要牛逼。
至於有前作和李謙的加成,不過這些都被媒體無視了。
使勁地吹就行!
上映五天,影評人那邊還是反響平平,甚至有不少人在噴這部電影照抄第一部,純粹是炒冷飯。
不過觀眾的反響非常好,完全相反。
而同期還有一部古裝喜劇《十全九美》上映,1號上映,首週三天拿了將近700萬票房,成績非常不錯了。
不過這就是一部純粹拼湊起來的惡搞片,所有的喜劇元素都是惡搞,但是總有笑點比較低的觀眾,要不然也不可能三天就拿了近700萬票房.
而《127小時》繼首日拿到210萬之後,第二天拿到250萬,第三天星期六收穫320萬,週日再拿300萬,首週末四天一共拿下1060萬。
四天還沒有《大白鯊:復仇》一天票房高。
不過《127小時》的口碑確是目前正在上映的電影裡最好的,不管是影評人、媒體,還是觀眾口碑,除了少部分覺得假、無聊的,絕大多數那都是一片讚譽。
“《127小時》—論生命到底有多重?”
某個知名影評人,談起了生命這麼高階的話題。
“如果天平的兩端一頭是你的生命,另一頭是10萬塊錢,你會怎樣選擇?如果是100萬呢?恩,你說你窮,沒有那麼多錢。
好吧,我們換個選項,這回你肯定有,一條胳膊怎樣?等等,光一條胳膊還不夠,你必須得自己把它割下來,這交易接受嗎?
看完電影,我默默地在心裡問了自己這個問題,雖然我很想說自己是個堅強的人,但是我不想說謊,如果讓我面臨那種情況,我肯定是不敢自己用一把手指頭那麼長的小刀,還是把水貨,一點一點地鋸掉自己的胳膊。
那麼,生命就抵不過一條手臂嘛?還是抵不過內心的軟弱?”
本以為要講一大堆雞湯了,結果卻不是這樣。
不過講大道理、講雞湯的影評從來不會少。
“需要怎樣的生存意志才能讓人願意付出自己斷骨截肢的代價?一個多小時的電影,在最後幾分鐘給出了答案:為了活著。遭受巨大的痛苦,男主人公並不是打算拯救世界,他想要的僅僅是繼續活著。他也確實實現了願望,經過127小時的掙扎,拖著一條斷臂,重獲新生和家人團聚,娶妻生子,繼續他的戶外運動生涯,答案就是這麼簡單。”
“人的一生會有許多時候變得很脆弱,甚至脆弱的以為自己就要死亡。可是,看了《127小時》後,我想100個覺得自己必死無疑的人會有99個都找到活下去的理由。真的,看了這部片子後,我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只要自己想去完成,就一定可以實現。在見識到各種人生面貌的時候,我覺得人生真的可以有各種可能,人的生命之所有有特色,之所以那麼有價值正是在於它的無限可能性。”
“我非常喜歡電影裡的一句臺詞,“這石頭一直在命裡等著我,從幾億年前的隕石開始,就等在這兒”我們何嘗沒有遇見過那個命中的巨石呢,或早或晚,都會找上我們。
當遇到這個一直等著你的石頭的時候,當你嘗試了各種方法,當你深深的後悔之時,當你幾近身體與心理的崩潰邊緣之時,你是否會放棄自己?
我想看過《127小時》這部電影的觀眾,當你們以後遇見巨石的石頭,最起碼能比原先多了些勇氣。”
......
影評人和普通觀眾看一部電影通常不是從同一個角度來看的,如果他們真的和觀眾一個口味,那就不是影評人了,誰還看他們的評論。
張韋平說過一句話,片子出來不能先給影評人或專家看,他們要都說好,這片子就完蛋了,觀眾就沒法看了。
雖然有失偏頗,很多賣座的電影在影評人哪裡的口碑也非常好,不影響票房。
但是對於絕大多數電影來說,這句話還是對了一半的,影評人的審美的確跟大多數的普通觀眾不同。
對《127小時》這部電影,這些專業影評人談的都是人生、命運、選擇、生命價值、自然。
這些影評人每看一部電影都能體會到一些人生哲理,一個個估計都是哲學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