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是在網上播放的電影,對於解析度、訊雜比、低照度、碼流等等都有要求的。
在條件允許範圍之內,李謙還是儘可能用更好的攝影機。
小紅,也就是red one,新出一款數字電影攝像機,很多引數都是對標35mm膠片,擁有一個35mm感光器,無論是35mm膠片景深感,還是接近傳統攝影機的指標,都是拍網大的不二選擇。
當然,價格便宜,全套1800一天就能拿下。
可惜只在京城有60臺,比較搶手。
“中午那邊回覆了,一個星期之後可以到貨,還是1800一天。”張忠華道。
“那就好,攝影機不能省,能用小紅最好。”
“璐璐,我讓你核的成本呢?”李謙又看向王璐。
“老大,按你說的,大致的成本就這些了。”
王璐遞來一張表格,一邊介紹道,“兩套小紅12天一共4萬3。”
“執行一名3000,掌機攝影師一名3000,兩名攝影助理2400,燈光一名2000,場工五個4000,化妝師一名1500,一共1萬4400。”
“群演40人兩天一共2400。”
“餐費每人每天10元,每日兩餐,加上飲用水,1500以內足夠。”
......
雜七雜八的費用加在一起,還有其他裝置,演員片酬,差不多7萬5。
看起來很低,不過沒算李謙的導演、編劇片酬,還有他們三人的工資。
而且場地也要花錢,後期也沒算進去。
光一個調色師就一萬了,好在《狙擊電話亭》這方面要求不是很高,自己可以搞定。
李謙手上有八萬來塊錢,不出意外的話,足夠完成這部片子了。
“那就這樣,晚上我去發個招聘資訊,儘快把劇組搭起來,十天之後準時開機,時候也不早了,都回去休息吧。”
快六點了,李謙也就宣佈下班,不急這一會。
不過臨走時把張忠華叫住了。
“老張,裝置的事我來和他們交接吧,你先不管別的了,好好研究下分鏡,等我忙完咱們再仔細聊聊。”
“行,反正也都是些新機器。”
“分鏡我就看了一點,開頭街道的第一個鏡頭典型的好萊塢常規運動分鏡方式,另外,遠、中、近鏡的切換,主觀搖移鏡頭都非常好。”
張忠華感嘆道,“要不是經常看李總你在工作室寫分鏡,我都懷疑這麼成熟的分鏡是不是你寫的了。”
李謙笑笑道,“別人寫的分鏡給我也沒用是不是。”
劇本是編劇寫的,分鏡通常都是導演寫的,能寫好分鏡的編劇就表示有當導演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