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還在柏林征戰。
百麗總部卻在進行下一步的戰略。
可能在外人看來,Top為Penicillin開的那份比韓援還要寬鬆的合同條件,純是過來攪局。
但百麗的目標不是電競。
畢竟LPL能盈利的就那麼幾家,盤子太小了。
所以,除了擁抱年輕市場,百麗集團更多的是在為明年的上市做準備。
跟雛鷹農牧不一樣的是,養豬大戶的電競化是帶貨肉鬆餅,打通上下游,藉此還進過央視專訪(別笑,只不過對外叫做電商新模式,擁抱網際網路+)。
“…對比上個月,份額增加了2.3%。”
“確定是粉絲經濟嗎?”
“反正網上很熱鬧。”
會議室裡。
張磊作為資方代言人,淡定的拿起第二季度的營收報表,視線滑向渠道改革所產生的支出和粉絲經濟帶來的收益。
底下。
眾高管心裡都明白上面打的什麼主意。
畢竟總部分拆滔搏體育上市,為的就是填百麗的坑。
作為曾經的鞋王,百麗遇到了跟貴人鳥差不多的困境,那就是隨著電商浪潮的到來,大量的線下門店反而成了累贅。
據2017年公開報表顯示,百麗時尚巔峰期有超過2.9萬名僱員,其中1.9萬名為零售人員。
總員工成本分別為48.53億元、45.28億元及31.64億元,佔同期收入的比例為20.6%、23.6%及19.6%。
雖然毛利水平能達到65%左右,但淨利率分別僅有11.6%、6.5%及12.8%。
在市值挺進一千五百億港元的高光過後。
眾多品牌輕裝上陣(電商業務),在成本控制和毛利率這塊完爆百麗。
於是短短兩年,百麗淨利潤腰斬,平均每日關閉2家門店。
另外。
百麗不是沒有意識到危機。早在2008年,百麗就成立了淘秀網和優購網上鞋城。
只是由於線下體量龐大,為了門店和店長們的利益,線上價格不能比線下低太多。到最後,電商業務純粹成了清庫存的打折平臺。銷售佔比不高於4%。
2017年7月。
在股價“跌跌不休”的情況下,百麗選擇私有化退市。停牌前,報價5.27港元/股,市值444億港元。
其中,高瓴資本和鼎暉投資牽頭,出價531億幫助百麗退市,入局成為百麗的大股東。
作為投資界的金字招牌。
高瓴資本當然不會全款支付。
對於這部分資金的籌集,他們先是按持股比例支付了98.3億港元。再以百麗股份作為質押擔保,從美國銀行進行債務融資。
也就是說,高瓴資本以不到100億港元的現金,撬動了價值301億港元的控股權。
問題借錢要還,利息也不低。
百麗退市後,高瓴資本花了一年,把容易盈利的服飾業務陸續轉到滔搏體育,打算包裝滔搏上市,償還債務…
所以。
上市前的準備工作除了梳理業務,第二重要的就是給予外界信心,反倒是承銷商這塊,滔搏一點都不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