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走出了鄭建的辦公室。
他神色如常,誰也看不出,他在半分鐘前剛和一名副教授爭吵過。
順著樓梯,陳晨走到了一樓,走出一樓大廳,走出了辦公樓的大門。
直至此時,陳晨才拿出手機,看了看時間。
此時,剛好10點整。
“時間……到了。”
陳晨低聲喃喃,隨即順著路朝宿舍走去。
直至走出十幾米遠的時候,而他的身後,突然發出“噗通”一聲。
就好像有什麼柔軟但沉重的物體,從樓上重重掉下來。
來往的行人先是短暫的沉默,可是隨即,突然爆發出一陣此起彼伏的尖叫。
整個校園沸騰了……
陳晨沒有回頭,他直接選擇了離開。
其實之前,陳晨也不確定鄭建的妻子是否是被鄭建害死的。
不過,有的時候並不需要確定,一個懷疑便足夠。
至於陳晨為什麼會懷疑?
很簡單。
首先,髓母細胞瘤並不是鄭建妻子這個年紀的常見病症,而是一種多發於兒童的後顱窩惡性膠質瘤,在成人身上並不常見。
當然了,僅憑這一點陳晨也不會想到這些,不過別忘了鄭建的身份。
鄭建身為生化與藥學雙料博士,同時也是生科院的教師。
簡單來說,他有充足的技術和條件,隨時可以取得自己妻子的體細胞,並在實驗室進行誘導生成癌細胞,最後注射回自己妻子的體內。
這也是為何陳晨會問“是否經常在家裡給妻子吊水”這種問題了。
當然,僅僅兩點也說明不了什麼,鄭建還需要一個殺害妻子的動機。
那麼,他第二任妻子,那個高官的女兒,當然就是動機了。
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個渣男功成名就後拋棄糟糠,選擇對自己更有前途的女人為妻的爛俗劇本。
既然動機已有,那麼只要進行反向推導,自然可以得出鄭建害死妻子的判斷。
不過這也只是猜測,真正讓陳晨得出這個判斷的是,他在辦公室擺放的那張照片。
按照犯罪心理學的解釋,這是一種心理補償效應。
透過在桌前擺放前妻照片,一來,可以減少內心的罪惡感。
二來,也能令周圍人覺得自己十分愛惜前妻,減少自己的犯罪嫌疑。
不過,人畢竟不是冷血動物,多少年來是非道德觀束縛著每一個人,那道坎,不是誰都可以輕易跨過的。
於是,鄭建雖然成功害死了妻子,但他的心並不安穩。
害怕東窗事發的恐懼、對妻子的愧疚、良心方面的譴責不斷困擾著他,他甚至不敢去看心理醫生。
這成了他多年來的一塊心病。
後來,這種病甚至讓他開始恐懼死去的妻子,於是出現了之前的那一幕。
雖然他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前妻的相片,可是,相片卻是背對著他的……
到了此時,陳晨的猜測,已經有了百分之六十的可能性。
不要覺得百分之六十並不多,世界上除了某些“太陽從東方升起”“水會流往低處”“物體會下落而不是上升”等等必然事件,大多數都是隻有一定可能性的隨機事件罷了。
百分之六十的可能,已經足夠陳晨賭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