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患往往伴隨著瘟疫,所以光準備糧食還不行,還需有各類防疫與治疫的草藥和大夫籌備,一旦發生洪患,他可以第一時間將這些人和草藥投入到黃河上下游各地當中。
至於防洪的工具,他實在想不出來有什麼好的物件可以製作,只是讓工部段綸準備大量麻袋,做多少算多少,全部發往沿河地帶,至於怎麼使用,他也寫好說明送向各地。
一時間,長安各大訊息不斷貼榜。
“民部徵糧,凡家中有餘糧者,可全數賣與民部,民部出平日兩倍之價徵收,若賣者可前往民部或各地官邸。”
“兩部徵糧?難道又要打仗了?”
有些百姓私底下開始低估,不過有些機靈的百姓結合其餘告示,已經逐漸推測出了答桉。
“恐怕不是打仗,而是北邊有大事發生。”
眾百姓又繼續往下看。
除了糧食之外,大夫和草藥也在徵召的範圍之內。
“所有有過治病經驗之人,需無條件立刻到禮部報到,每日每人工錢翻倍,同時徵集大量瘟疫用草藥,凡提供者可給予高價。”
“工部大量徵召民工,無論有無技藝皆可,工價為平日兩倍有餘。”
看著這一張張貼出來的告示,百姓們躍躍欲試。
“怎麼突然之間朝廷發出這麼多高價的活,還花這麼多錢徵收糧食?莫非是……”
終於有百姓說出了那件事。
糧食、瘟疫、大夫、草藥還有民工。
“黃河要發大水了?”
“可是朝廷怎麼會知道?”沒有水患,沒有難民,按照以往的慣例,朝廷反應不可能這麼及時。
他們不知道的是,秦懷道和以往的皇帝完全不同,以往的皇帝萬事求穩,決定一件事情瞻前顧後,再加上要調配各種物資和白銀,往往就會錯過最佳決策期。
而秦懷道主打的就是一個有備無患,至於銀錢他大可以透過紙鈔預支,待水患過去之後,再補上數額便是。
有了朝廷張榜,剩下的事情,就好辦許多。
大量民工像潮水一樣湧向工部。
看著大量民工湧來,工部尚書段綸領著麾下不斷接收,安排他們的任務,有的被安排運送,有的安排編織麻袋,還有的負責做些保暖衣物,以防止水患之後的難民沒有衣穿。
至於水上救援所需的小船,得需當地現場製作,若是在長安做完再運至黃河沿岸,耗時費力不說,等船到之時,恐怕也用不上了。
總之,隨著秦懷道的一指聖令,黃河沿岸地帶的各州各道盡數開動,源源不斷生產著應對黃河水患的物資。
至於堤壩加固之類的事,自然是要做的。
黃河兩岸長達數千裡,想要全部加固,很難實現。
即便如此,也要盡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