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江,市府大院門外。
于丹平和劉俊把材料又看了一遍,收了起來。
兩人昨天就來到綠江,到市府聯絡之後,今天要見市長。
昨天下午,還特意到影印社列印了材料。
“老劉,沒有什麼遺漏的地方吧?”
“暫時沒有,該有的材料都有。進去還是不進去?這是最後的決定。”
“你說呢?”
劉俊略微沉思一會兒。
“進去,就意味著跟縣裡翻臉。不對,也不能說跟縣裡翻臉,是跟那彩霞翻臉。不過,事兒鬧大了,叢縣長那裡,也不會高興。總之得罪人是一定的。”
“不進去,就是得罪了李虎城和丹寧。得罪了他們還不要緊,主要是得罪了關山的幹部群眾。”
“咱倆今後在關山說話,就沒人當回事兒,別的鄉鎮也瞧不起咱們。”
“更加嚴重的是,特產城倒了,服裝廠不在關山辦,今後就沒人再敢到關山投資辦企業,關山再想起來就難上加難。”
“你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幫你弄材料,跟你一塊兒來,什麼意思你還不明白麼?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你不進去,我自己進去找市長。”
“總之就是這麼個形勢。我五十來歲了,也不打算往上升。你還年輕,今後的路還長著呢,自己選擇吧。”
“嘿嘿,老劉,你也不用激我。既然來了,我就沒想當逃兵。大不了將來辭職不幹,跟李虎城混去。”
“就憑我是丹寧的哥哥,憑我的本事,李虎城還不得給我個高管幹幹,給我配一臺賓士?我還抖起來了呢。走。”
兩人整理一下衣服,向市府大院走去。
古城縣跟草河縣交界處,河口甸子。
一輛麵包車在路邊轉彎,駛入河口甸子停下。
車身上有幾個大字:安東電視臺。
前面的風擋玻璃上,有一張貼紙,上寫“新聞採訪”四個字。
幾個人從車上下來,一個是劉寧,拿著話筒的是朱記者,另一個人扛著攝像機。
還有一個人拿著錄音機,是《安東日報》的記者。
“這塊地叫做河口甸子,就是愛國華商何青林無奈之下,跟村裡租下來,準備辦服裝廠的。”
“何先生離家幾十年,如今剛回到家鄉,找到親人,就想投資一千萬辦服裝廠,為家鄉做貢獻,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
“關山鄉和關山村也極力歡迎,免費提供土地辦廠。可是紡織廠和某些幹部就是不同意,非要何先生跟紡織廠合資。”
“紡織廠的人提出了非常荒謬的條件,一開口就要四臺賓士轎車,供他們享受……。”
劉寧口才好,自己又親身經歷了這些事情,就侃侃而談。
報社和電視臺的記者,都是他從省城找來的。為了辦成此事,他可是費了不少口舌。
這邊有了動靜,附近的老百姓就聚集過來。
朱記者見到一個四十來歲婦女,就過去採訪。
“請問你是什麼古城人還是草河人?”
“我古城的,就在那邊住,邊上那三間房子就是我家。”
“你對這個服裝廠辦在這裡怎麼看?”
“哼,我怎麼看?傻唄。”
“誰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