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浮於事,機構臃腫,冗員眾多,效率低下,是很多國營、集體企業的通病。
原來的林業總公司如此,紡織廠也是如此。
“還有,紡織廠也有退休職工吧,也得給他們發退休金吧。有病了得給治病吧,醫藥費也得我花錢。”
“廠子本身就不賺錢,這就是個無底洞,我有多少錢也不夠填的。”
“我這裡的錢,都是員工們辛辛苦苦賺的。拿他們的血汗錢,去養活那些大爺,這不公平。”
“請恕我直言,這個紡織廠,即使宋廠長他們不跑,也挺不了多想長時間。便是我借給他們一筆錢,讓他們復產,也沒什麼用處。用不了多久,這筆錢花光,紡織廠還是那副樣子。”
“所以,不是我不想幫你們,是實在幫不了。你們還是想別的辦法吧。”
“虎城,要不你就借給他們他們一筆錢。我們……。”
沒等那彩霞說完,李虎城就打斷了她。
“不行,他們根本就沒有償還能力,錢借給他們,只能打水漂兒。到時候我找誰要錢去?”
對於紡織廠,李虎城一點兒也不看好,不僅沒有什麼價值,甚至就是負資產。
紡織廠現在唯一值點錢的,就是土地。
但是那也僅僅是指古城而言。
有需求才有價值,土地賣不出去,就只是一塊地方而已。
紡織廠的土地,現在甚至都不如關山的地皮值錢。
紡織廠在縣城,跟李虎城的關山城市夢沒有什麼關係,他不值得投入資源,在那裡用力。
資金、技術、裝置、產品、市場,這些問題都好解決。
關鍵是人的問題不好辦。
縣城就那麼大,是個人情社會。紡織廠六七百人,只要論起來,絕大對數都跟縣府或者各個局委辦的科長們拉上關係。
這些人是縣城裡掌握實權的人物,如果對職工處罰或者開除,他們第一時間就會找人來說情,甚至威脅。
給面子吧,企業沒法管理,自己的意圖落實不下去。
不給面子,就可能面臨著各種刁難、報復。
整天陷入這種內耗當中,哪裡有時間正經搞生產,做經營。
有那個時間和精力,自己在關山高高興興幹事業多好,何必去自討苦吃?
在李虎城看來,服裝廠最好的出路,就是倒閉。
或者把現有的一切推倒重來,進行徹底的人事制度,用工制度,經營管理制度,分配製度改革。
否則的話,根本就沒有什麼出路。即使換了裝置和暢銷的產品,也沒有多大用處。
總之,根本的原因還是人的問題。
見李虎城態度堅決,叢國盛和那彩霞知道沒有希望,就站起來告辭。
“李董,於總,我希望你們再考慮一下。紡織廠雖然目前處於困境,但它也有自己的優勢。你們介入了,一定會有起色的。”
“叢縣長,我已經說過,我們不會介入,所以也不耽誤你們的時間,你們還是想別的辦法吧。”
送走了叢國盛和那彩霞,李虎城和于丹寧回到辦公室。
“虎城,你覺得紡織廠真的沒有前途?我覺得讓他們轉產服裝,或許是一條出路。”
“丹寧,我知道你對紡織廠有感情,但是這件事情真的不能感情用事。別的你好說,關鍵是人的問題。”
“你在那裡呆過,那些人什麼樣子,你還不清楚?咱們這裡沒有吃閒飯的人,一個蘿蔔一個坑,紡織廠有多少人吃閒飯?都是鐵飯碗,咱們怎麼管?”
“唉,我也知道不好辦,可是一想起來他們那麼可憐……。唉,算了吧。不管了,就當我沒在那裡待一回。”
“這就對了,真跟你要好的,或者沾親帶故的,你給點錢,借點錢,或者到這裡給他們安排個工作,這都沒什麼問題。”
“但是那麼多人,真的不是咱們能管得了的。沒必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那些大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