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引首 (1 / 2)

詩《天道》:

天道自古不曾變,世事萬年只迴圈。

今朝英雄又聚義,復拜當年瓦崗山。

詞《浮雲》:

浮雲遮卻望眼,世人喜逐軒轅。狼煙滾滾擾人間。龍虎又鬧江山。

江山從來不變,英雄老了容顏。清風明月撫秦漢。回首已過千年。

引 首

有道是,萬物輪迴生又死,世事迴圈去復來,聖人亦云,星宿斗柄回寅,世情週而復始。由此觀之,天下事毫無新意,諸君不信,且聽《笏劍曲》,便知所言不虛也。

話說昊昊神州,自炎黃開基以來,屢有群雄爭霸之亂,常存四夷侵擾之禍,天下九州時分時合,人間滄桑若離若即。所幸國家雖亂,強虜虎視,然神器代代相傳,九鼎不移外族,先經堯舜禹,後歷夏商周,再傳秦漢晉,終至隋唐宋。可惜趙宋天下,文武德衰,年年遭遼金擾亂,歲歲受韃虜**。公元1279年,崖山一役,宋王跳海,中原大地竟屬蒙元,三山五嶽橫遭踐踏,堂堂華夏千萬人,屈於胡人幾鐵騎。

自此以後,百姓水深火熱,黔首九死一生,悲哉!痛哉!哀哉!

萬幸的是,上蒼慈悲降英傑,百載之後出奇才。

布衣朱元璋揭竿而起,引來八方豪傑鹹聚麾下,東征西討十五年,南滅諸雄,北逐韃虜,元帝落荒而逃,九州無不歡欣。

於是開創基業,復立漢國,號為大明。

大明開國之初,國泰民安,倉廩殷實,萬國來朝。太祖皇帝朱元璋為保江山永固,乃定《大明律》鋤奸導善,制《大誥》懲惡除兇,令後世子孫守之,不可稍有更改,一時天下清平,四海鹹服。

自古以來,凡開國君王皆勵精圖治,愛民如子,國治而法明,而守國子孫俱貪圖福樂,不思社稷,邦亂而律廢。

正所謂功成而德衰,能善始而不能克終也。

太祖皇帝薨後,朱氏後代君王多貪享樂,導致天威日衰,奸佞滋生,強臣顛倒銓政,數番掉弄機權,奸佞禍亂朝綱,幾度危及江山。

朱明王朝傳至十三代君王神宗皇帝朱翊鈞時,已是危機四伏,內有閹黨專權,官吏貪腐,民不聊生之憂,外有大金虎視,韃虜襲邊,倭寇侵擾之患。神宗皇帝少年英武,推行新政,勵精圖治,雖有新氣象,然終究難挽危局,一時氣餒。後因不喜皇太子朱常洛,欲改立三子朱常洵為太子,遭內閣群臣反對,堂堂天子,竟然亦學小兒之氣,一怒之下,宴處深宮三十年不上朝,綱紀廢弛,君臣否隔,政事荒蕪,國運益衰。後又大肆徵稅,差役浩繁,更兼天災頻繁,稼穡不長,致使兒女啼飢號寒,父母吞聲飲泣,民間易子相食,九州慘不忍睹。

老牛病懨懨,必遭豺狼顧。

眼見大明朝如此光景,遼東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率眾反叛,建國立宗,屢侵疆域。神宗皇帝聞之大怒,點將兵部侍郎楊鎬發兵征討。萬曆四十七年三月,大明朝四十七萬大軍與大金國六萬大軍戰於遼東薩爾滸,明軍雖眾,卻大敗而歸,神宗皇帝憂鬱成疾,一病不起,於次年七月二十一日駕崩於乾清宮,皇太子朱常洛繼位,是為光宗,年號“泰昌”。

光宗皇帝三十有八,年富力強,不忍朱明江山廢禿,志匡杌隉。繼位當日,大赦天下,整頓吏治、澄清銓政,廢除礦稅,發銀兩百萬犒賞三邊將士,復召忠貞之士滿朝薦、葉向高、鄒元標、馮從吾、王德完、孟養號、鍾羽正等人入朝為官,一時朝政清明,氣象日新,天下翕然稱聖,好一代賢明君王。

入夜之後,光宗皇帝仍舊臬兀不安,又召老師公鼐入見,拜為國子監祭酒,囑道:“先帝在日,稅賦繁重,徵調四出,民生日蹙,邊釁漸開。今朕登大寶,日夜思盼大賢,早晚渴求奇才。可惜朝中大臣數百,多為酒肉紈絝之輩,不可以圖大業,盼望先生多薦國子監中清廉賢才,朕量才錄用,使為國家效力。”

公鼐道:“皇上有志圖新,乃天下之幸,萬民之喜,老臣萬分欣慰。然朝中少有忠貞之士,民間多有賢達之人,昔日姜子牙垂釣渭水,百里奚乞食郊野,皆曠世奇才也。皇上可往民間尋找賢才,假以恩威,授以官職,定不遜於朝中碌碌之輩。”

光宗求賢若渴,急問道:“先生可有人選?”

公鼐回道:“刑部郎中滿朝薦向來忠貞,因得罪奸佞,被貶民間七年,聽聞他周遊四海,足踏九州,必知天下賢才,皇上可召而問之。”

光宗大喜,傳旨召見,滿朝薦奏道:“當今天下有四大賢才:大儒方青,精通諸子百家,熟誦四書五經,在杭州宣說儒學,吳越士人皆知,尊為東儒;高僧羅空,博覽群經,今世活佛,居衡山宣揚佛法,教民為善,百姓愛之,奉為南佛;真人王常月,全真掌門,持天仙大戒,據鶴鳴山開壇講法,規人向道,民心皆附,敬為西道;法痴曹印,通曉歷代律令,倡導法能治國,律能安邦,暢遊晉冀,博學廣聞,號為北法。臣以為皇上可降旨招四賢入朝,若得相助,定可成就萬世基業。”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