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幸的是,古典藝術以及國外藝術專欄,現在並不是一個十分熱門的版塊。
但幸運的又是,這位評論人,竟然是一位退休了的在業內十分有名的劇評人。
而他的這一篇文章,自然就引起了圈內人士的注意。
不少知曉了這一次文化交流卻沒有將其當回事兒的藝術評論家們,也對顧崢此行的演出……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
所以,當這一篇評論在小範圍內傳播了開來的時候,整個票務中心的對外出票的網站上,就開始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
一個戲劇院空座率竟然不足百分之五。
至於剩下的那些座位,則是不適合欣賞京劇的舞臺位置,是中方人員不建議出售的座位。
這種尊重國外人的觀賞習慣的做法,並沒有引起對方的共鳴。
這群感興趣的人發現在官網上壓根就買不到票了之後,就被他們在戲劇評論區之中……找到了一個有關於中國戲曲觀看的正確方式的帖子。
這是一個在法國留學的學生對於售票完畢的吐槽帖。
因為根據這位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所述,在遙遠的中國城鎮之中,看大戲的時候,甚至都可以掛在樹上,蹲在牆上,站在凳子上眺望。
壓根就不存在坐票賣完了就不讓人進場的習俗。
而這群可惡的法國佬,竟然這麼對待自己的民眾!
我們強烈要求維護中方的傳統。
於是,一個詭異的現象就在顧崢他們的收官之唱的演出廳中出現了。
依然是巴黎歌劇院,還是那個最初的戲劇廳。
在第一場還錯落有致的觀眾席上,現在竟然是一片人潮湧動之勢。
用官方策劃總監的話來說,這是讓前來文化交流的中國人們,感受一把在本國表演的親切之感,完美的還原一個戲園子的風貌特點。
看著這亂糟糟的前臺,自帶望遠鏡的觀眾以及只是一把小板凳的站票位置了之後,顧崢覺得,若是在走廊裡再賣點瓜子花生什麼的,就更有感覺了。
而這樣的觀戲感官,對於已經習慣了安靜肅穆的外國人來說,實在是太過於新鮮了。
作為法國方的推廣總監,他自然也想到了欣賞方式的不同對於觀眾們的影響。
所以,在這種售票方式一經推出了之後,他還特意的請來了一群托兒,來做這謝幕曲目的觀眾的引領者。
這是一群很早時期來法國創業定居的老人,他們骨子中的屬於中國的傳統,全數被儲存了下來。
自然,讓他們魂牽夢繞的不只是故土難離,許許多多的屬於祖國的事物,他們都心懷憧憬,莫名嚮往。
所以,當他們被安排在了這個舞臺的最前排,那個最適合叫好,捧戲的位置的時候。
隱藏在他們衰老的體內的那個名為洪荒的神力……就開始躍躍欲試了。
而當戲臺上的扛把子,現如今真正的大梁穆桂英顧上場的時候,這些神力就不受控制的爆發了。
‘嘩嘩譁’
“彩!”
“好啊!”
“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