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寇正讀書。
手持一本《左氏春秋》,李寇依著窗臺趁雪正讀。
今日天氣好,難得山村裡一片安靜,他須鞏固學到的經典。
李寇不覺著穿越到北宋還要讀書有什麼不好,便是被現代鍵盤俠們斥之為糟粕的古典書籍,裡頭也有大道。
不讀書,方不知書之可貴。
他在自己住的窯洞窗上用了半片玻璃。
吳大闖進來,隔著窗子看到李寇才放心。
“大郎真坐得住!”吳大有些責備,“方才那些糧商……”
“哦,不必管。”李寇跳下炕頭,取瓷杯給吳大斟茶,淡然道,“無非威逼利誘,何必懼之呢。”
吳大道:“那他們的來意……”
“早上的刺殺,便是他們做的。”李寇道,“不必告知折公,此事我心中有計較。”
如何?
既然他們要不講道理,那便用不講道理的方式和他們講道理。
李寇道:“仲武公要回西寧軍了?正好,相送一番也去解決我的事情。”
吃過茶,吳大又在灶下找些吃的,不過冷飯一些,倒是菜品較多。
“大郎之志不在吃喝上。”吳大見廚房整齊然無酒少肉,心下感慨道。
不片刻,李寇洗漱完畢,便問吳大如何上山。
吳大道:“馬匹在山下人家,下山去便能行。”
李寇掩上大門,並不上鐵鎖,只提一把手刀,與吳大往山頭上去。
吳大俯視山村裡,大雨未歇而各家有炊煙冒氣,才知已是午後。
山中雖好,可不知日月啊。
“大郎何必蜷縮在山裡。”吳大多少有些埋怨。
李寇在州所,他們這些有求於人便便利得多了。
吳大又埋怨:“如今村裡的,大多都是鄉人,鄉人多狡詐,大郎敞開大門豈不叫他們得逞?”
李寇不說話,他那家裡本來便沒有多少物什,便是有人偷盜也只有一些蔬菜,書本都在手提箱空間裡呢,但若有人敢去偷盜,必定有人攔住,想住進北原大寨的鄉人可不少。
他這些日子好酒好菜供應鄉人,已養足了口碑。
如今只看誰真有心在北原軍寨久住。
下山時,吳大又埋怨李寇待那些鄉人太好。
山路原本是沒有的,如今也只是足夠兩匹馬一輛車上下。
吳大聽人說過,李寇本沒有在意此事,都是鄉人上山下山覺著太麻煩,因此順手開闢的,本事他們的分內之事,李寇竟為此又每人多發了些糧食大錢甚至還有布匹,這不是多此一舉麼?
他哪裡知道,這是李寇最節省力氣的做法。
他原想花錢找人,把山南道路修好直通州所,可手頭的錢實在不多,也只好坐視鄉人們自己開闢了道路,再以不到原計劃十之二三的錢糧犒勞他們。
如此還得了名聲。
這是如今不可多用的權術。
李寇一路只聽吳大說話,說起草料場的修建,又說起道路的補填,終於說到縣衙裡的事情,知縣與剛到的通判矛盾重重,通判又與監押起了齟齬,前天還鬧到州衙,州衙裡新來的一夥官僚這個給那個撐腰,那個給這個說情,又鬧了起來。
“渭州是比以前熱鬧了。”吳大嘟囔著。
李寇記住這些有用的資訊,只讓吳大莫摻和進去。
說話間到了山下,吳大取了馬匹,已是將近傍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