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渾家今日心情好。
小兒子回來,老孃精神也好了許多,今天竟與一群老人,跑到糧倉裡打理糧食去了,她閒來無事,正依窗讀書。
“也不知旁人會說什麼怪話。”她有些擔心。
李寇明確要求,寨中有讀書者,從裡頭挑選最有能力的,無論男女,無論老幼,但凡會,便要在寨學教授學問的。
朱文是讀書人,渾家也是小門小戶的書香女子,有一心的好學問,家學最善《論語》,李寇便叮囑她,待寨學開啟,要去教通識課程,寨中無論誰家兒女,均要定下入學年紀,到時,一一入學學習。
此時,她心中最擔憂的便是外人的奚落。
大宋絕不古板,女子讀書是常有的事。
然,通常都是家中私塾。
如今李寇要令全寨兒女,三歲起,在幼學學玩耍,七歲起,在寨學初齋就讀,而後循序漸進,有考取功名之心者,自按朝廷的規矩來辦,若不願,也不可輟學。
“不可令寨中一人不識字,不可令一人因任何原因輟學,待初學罷,還有中學,而後還有高等教學,之後,寨中有教經商寨學,有教從軍寨學,有教教學寨學,也有工程寨學,大多無人教,寨中兒女當先自學,而後教學,所需費用均由寨中支出,待家境都好,收些伙食費,雜費,便是足多的。”李寇號召全寨長者將這話傳遞下去。
寨中已有長者反對。
朱文的渾家知道,幼學與初齋,那自然是男女通教,到中齋,將來的中學,或許會分開,這與傳統不合。
最要緊的是,長者們只怕寨主花費太多將來無以為繼。
“活著,才能有前程,大郎手頭的大錢,一年撐得來,十年撐得來?都是自家事,怎可拖累他呢。”長者們私下裡說。
然而,李寇決心已定誰也不可更改。
朱文的老孃就比較反對,然只見李寇堅決如鐵便不再反對。
這幾日,她自去義務打理糧倉,把兒媳留在家裡,“管教你好生看書,決不可辜負一片好意”,老婦人叮囑。
朱文的渾家拿著書,靠著窗戶看半晌便有些睏倦。
“聖人言自然是好的,只是,這算術者……”她頭疼的便是這個。
李寇並未一上來便改革演算法,也並未直接教授阿拉伯數字。
在現代人眼裡,阿拉伯數字自然是最方便的。
然而在古人眼裡,這等同於畫符。
那便該先熟悉現代算術,至少懂得壹便是1,而後才好明白壹加壹記起來也不如1+1方便。
朱文的渾家便覺著有些頭疼了。
她自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壹加壹,如今換成1+1反倒經常搞混淆。
“先去看下山寨裡,也不知二叔初來乍到,能不能熟悉寨中的規矩呢。”她直起身,準備先去糧倉看看。
李寇在糧倉計量糧食蔬菜,用的便是被他稱之為簡法算學的阿拉伯數字。
朱文的渾家還身兼李寇家糧倉與寨民義倉都管的職務,每日耗損糧食多寡均要一一記賬待月末全寨聚會時彙報。
剛出門,朱文的渾家吃了一驚。
怎地門口有一大群人?
“嫂嫂!”朱武遠遠拱手深深作揖。
他是油然敬重這位大嫂,照顧老孃輔佐哥哥養育孩子那是真正嘔心瀝血。
何況,那是書香門第出身的娘子。
婦人道:“二叔免禮,今日又有甚麼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