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竹聲聲、古琴錚錚秦淮河邊舞臺上幾個歌舞妓開始暖場。
蟻群似的密密麻麻得圍觀群眾紛紛陶醉,他們從來沒有見識過如此美妙的歌舞。
上位者像蟻后一樣用精神毒素控制著他們,他們就像工蟻似的為了供養蟻后忙忙碌碌。
他們奔波忙碌不知疲倦,路上得風景無暇欣賞,或者說這些風景對他們來說不過是坎坷的旅途。
江上駛來一艘三層樓的官船,緩緩停靠在岸邊。官船上侍衛林立,顯得氣派非凡。
官船三樓一身蟒袍得中年人憑欄眺望,這人樣貌與趙正鈺有七分相似,他正是大康朝當今太子趙允文。
太子趙允文人如其名溫文爾雅一身書卷氣,通讀儒家經典信奉聖人之道,決心用儒家思想治國。
今天得慈善會趙允文非常喜歡,他認為這是符合聖人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這是聖人思想的教化之功。
可是趙允文沒有想過今天要做慈善的主力,卻是那些沒怎麼讀過聖賢書得商賈,並不是那些讀聖賢書得官紳仕大夫們。
還有那些商賈也不是受了聖人思想的感召才來捐款得,他們上趕著送錢來都是有自己的利益訴求。
事實上只有利益才能推動社會發展,這個時代流行一句話: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貨”在這裡就是售賣得意思,也就是說為皇帝賣命不是不行,你要給我足夠得利益。
不能為下屬創造利益得領導者,最終是要被追隨者拋棄的。老趙家太祖明白這個道理,喊出了“與仕大夫共天下”的口號讓他們不用納稅。
因此讀聖賢書得官紳仕大夫們到處兼併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還不用納稅個個富得流油,造成了如今最底層得百姓和最高層得朝廷,窮得一貧如洗。
還有鹽稅前朝一年有一千多萬兩,如今鹽價比前朝高,每年朝廷卻只能收到五六十萬兩,這些都是那些讀聖賢書得人和鹽商勾結所致。
言歸正傳
這時書畫名家和風流才子們都來了,坐在舞臺下品嚐著為他們準備得美酒佳餚,欣賞著歌舞和秦淮河得風景。
商賈們今天是金主,得以陪坐這些文人墨客左右,都顯得興奮不以。
今日來的有身份的還有一群人,他們都是慕秦淮八豔之名而來的公子哥們。
歌舞妓們暖場結束,第一個上場得是八豔中以冰肌玉骨著稱得林筱雲,雪白得肌膚吹彈可破,一襲粉衣更稱託得她如嬌嫩得出水芙蓉。
林筱雲表演的是拿手絕活吹簫。
暖風習習晨曦和煦,文人雅士們飲著美酒,眯眼看著如玉佳人等她為自己吹簫。
洞簫聲傳來其聲嗚嗚,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曲畢!耳邊尚存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佳人嫋嫋離去!
文人雅士們文思如泉湧,一個個自顧自的揮毫潑墨,情景所致他們都進入了忘我的狀態。
秦淮八豔依次上臺施展絕技,文人雅士們文思如脫韁的野馬,留下一篇篇佳作。
幾個美婢抬來一張古琴,一個錦凳和兩個香爐。
壓軸得是八豔之首吳浣儀,身材修長的吳浣儀一襲白紗裙,婷婷嫋嫋走來,微風吹拂衣袂飄飄,香爐升起嫋嫋煙霧繚繞著吳浣儀周身,彷彿仙子下凡。
柳眉彎彎、美眸流轉看得眾人為之迷醉。感嘆自己參加的是瑤臺盛宴,欣賞得是那瑤臺仙女。
吳浣儀輕輕坐在錦凳上,然後秀髮輕揚,緩緩抬起螓首,淡淡一笑,右手輕抬,微轉螓首。
玉手纖長,一撥,如緩流的溪水,清清靜靜,溪水潺潺,鳥語花香,綠草野花競相開放,似風起雲湧,波濤拍岸……一曲忘紅塵!
文人墨客們幾近癲狂,都想要用自己擅長的詩、詞、畫…
留下這終身難忘的美好畫面!
終於創作完畢,有人來歸類。不是按作家得名字歸類;也不是按照詩詞書畫歸類;而是按照八豔來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