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仁,你怕不怕死?
腦袋掉了,碗大個疤瘌,老子二十年以後又是一條好漢——可惜這套嗑現在沒人信了。
人只有徹底擺脫死亡的困惑,才能獲得絕對安全感,這個到最後一章【死亡與遊戲】再細說。
要簡單地說呢:
一個是活在當下;一個是與道相合。
活在當下,可以避免遠端的不安,未來是未知的,當下是已知的。
與道相合,當儘量融入社會,融入這一方世界,便死而不亡者壽。
朝聞道,夕死可也。
因為洞徹,宇宙人生的奧秘,自身是天地的產物,意識是虛幻的泡影,不過是塵歸塵、土歸土罷了。
世道人生多變,而天道不變,感悟天道,便天人合一。
不快樂的根源在哪裡,難道真的是因為失去了多少?或者求而不得?究其根本是因為引發了內心的不安。
快樂之源在哪裡,難道真的是因為得到了什麼?或者保住了沒失去?即使是娛樂遊戲,也是安全感在作祟。
聖人獨貴食母,把人出生後的安全感降低到,有口飯吃就可以,這樣實現內心的最大自由,不為外物所動搖。
非要掙夠100萬、1000萬、1億,或者非要提科、提處、提局,和僅僅依靠食物能活著就好。安全感的閥值不一樣,但感受是一樣的。
調低安全閥值,更利於心態平和,持平常心,立於不敗之地。
有口飯吃活著就是我們的不敗之地。
寵辱無驚。
當你確知自身的安全保障時,有何寵辱能使你心態失衡呢?當你明悟死亡乃天道,又有何懼呢?
知易行難。
事物都是有二面的,當把自我壓低,會不會不思進取呢?
以退為進。
佛說:一切本自具足,不假他求。
當人處於無憂無慮中,是最佳的狀態,是入靜。反之,如果憂慮重重,往往會縮手縮腳,畏首畏尾。
自覺安全不等於安於現狀。進取才是順應天道的正解,但不可忘記初心。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恰恰反證了安全感的重要。
人永遠無法獲得絕對的安全感和完成感。別忘了,人透過審美來判別安全與否。體現了不完美設計的法則。
物壯則老,盛極而衰,陰陽互變,物極必反,缺陷就是那個遁去的一,引發了生命的活力。
安全包括遠端的和近端的種種事件,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完成也有短期的和長期的不同計劃。
生活中有人計劃性很強,有人則隨遇而安,前者容易堆積完成的焦慮,後者卻疲於被動完成從而抑鬱。造化弄人啊,保持好的節奏不容易。
越是智者強者規劃越完備,聖人則無為無不為。
聖人無畏,安全感爆棚,所以可以無為,因而可以無不為。
人若能永生後生命又有什麼意義?這又是更深層的哲學思考。
生不可能永恆,死才是永恆的。人如果總是關注於生命的目的,那麼生命的終點就是死亡,這也是人生徹底地完成。
安全感是建立在完成感上面的,這就導致了我們對於完成一件事的高期待。
絕大多數的人擁有的是一場悲劇的人生,這是死亡的歸宿決定的,直到你悟透完成感,也免不了這一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