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臨時提升一下麼?老孫你神通廣大,有何手段?
“你要服用興奮劑麼?”
“你有藥麼?”
“你有病麼?”
“會被檢測出來麼?”
“俺這是西方澳洲的最新制藥技術,哮喘病人可以服用。”
“那我還是不用了。”
老孫鄙夷道:興奮劑損害根基,就算一時得逞,以後會斷絕仙路。你要是敢用,俺不打你個一佛出世、二佛昇天!也罷,為求入門,開個小灶,本章最後面,有個小法門,先傳授與你,可以一試。
對了,上次探索道德經,俺另有收穫,當時沒顧上拿出來。呵呵,不好意思啊,道就是盜,盜的是天機,修道人的事麼。
整部道德經,對於修道者最寶貴的一句話:“引氣致柔,能嬰兒乎。” 注意:重點不在引氣致柔,而在後半句“能嬰兒乎?”這句話顯然是一個疑問句,能做到無我麼?說明僅僅靠導引呼吸是不夠的,本書所有章節的內容,都是為了能嬰兒!其實,真傳一句話,此外,都是野狐禪。
打坐貌似簡單,如果沒有練習,也很難持久。需要一定的體力,但更考驗定力,心猿意馬,片刻不寧,所以能入靜的人,一個也沒有。
身體可以去驗血,用CT、核磁等檢查,而精神壯況呢?有沒有法器可以檢測?沒有,但透過打坐,可以大致估量一下。
若沒有切身的體會,很難理解不同的狀態。平常境是人間,抑鬱境是地獄,洞徹境是天堂,其實,所面對的都是,同一方世界。
處於不同的狀態,眼前的世界,截然不同。這不是高興不高興,跟情緒好壞,完全是二個概念。
若是從來沒感受過,天道,很難理解,無畏境。沒體驗過抑鬱,也根本無法理解,恍惚境。就好像沒吃過榴蓮,沒辦法知道榴蓮的味道,沒見過下雪,沒辦法明瞭雪景。
恍惚境,應該沒有爭議,無畏境,則往往如彗星閃現,不易察覺。範仁,你回顧一生,有沒有過真正的快樂時光?感覺好像天老大,地老二,我老三?若是不幸,一生坎坷,從來沒體驗過絕對的放鬆,哪麼在漫長的人生中,也一定會在別人身上,看到過。或許是街上瞥見,某個志得意滿的傢伙,或許是單位裡,忽然聛睨一切的老闆,或許是,表演或運動中高光一刻的明星......不用懷疑,這就是了。
“靜”,就是你的最佳狀態。這是一盞指路明燈。
修道就是要找到並保持住且不斷提升自己的最佳狀態。
範仁被動地生病上醫院,累了休息,煩了休假。人常說第三種狀態,是處於病與非病中間,很多人會習以為常。
人的身心具有極強的韌性,可以適應各個層次,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人的狀態也就是靜的層次,本質上體現了人對於自身安全狀況的判定。這一點很重要也很費解,後面一章【完成與安全】會著重分析。
修道主張循序漸進,狀態的改變,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每提升一個小境界,世界觀都會改善。
對於病人,尤其不要拔苗助長,急於求進,首先要穩住現狀,再徐圖改善。因為人會有狀態反彈效應以及週期性,進的快退的也快。反之亦然。
病人往往只關注身體,而忽視靈魂。靈魂的狀態,比驗血的指標要重要的多,科學證實,人的免疫力與心境息息相關。
身體的問題往往反映出靈魂的不足。
範仁,本書看似東拉西扯,都只有一個目的,入靜,或者叫入境。能入境者萬中無一,入境就是得道。對,就是道德經。何為得道,無畏是也;何為無畏,無為是也。凡人擯棄惡習,入境即可進化為仙,直達極樂之鄉。
上面的五大境界,是凡人的叫法。仙界還有另外的叫法,分別為恐懼、孤獨、無聊、完成、安全,對應凡人界的恍惚、壓抑、平常、洞徹、無畏。
凡人一降世,便以大哭入場,弱不禁風,一定要抱持才安靜,這就是恐懼境,也分為初、中、高三階,會走路、會說話、會認識人了,則進入孤獨境,開始學習,建立人際關係,直到工作自立,則進入無聊境,追求人生的意義,世界的真相,也可分為三、六、九等,一般凡人,也就止步於此了,等到人老退休以後,往往境界還會倒退。也有精英人士,或天賦異稟、或時運亨通,透過建立事業,努力鑽研,突破無聊,可以達到完成境。這也是進入道境了,再極少數毅力超群的卓越人物,在所處領域能呼風喚雨,躍升安全境,從而無畏。
瞭解仙界的說法,會有助於後面的修煉學習。
老孫自我評估,此前一度落到孤獨境中階,經過頓悟,近期處於無聊境,修煉進展頗為神速,目前已開始衝擊完成境。
呵呵,確實有些操之過急,希望能進入道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