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總是不可避免地發生,傷害的發生也不可避免。我們無法拒絕災難,但可以降低傷害。)
煙火再烈,終將熄滅;熱盼再切,終必冷卻,菜園的墳丘堆得很高,很厚,很實。泥裡的魂靈或可久安長住,而冢前不肯作罷的佇立,又能堅持站到幾時?欒築在想,也許少做形式多幹實事,更能體現愛的真摯。柳綿媽卻是這樣想的,真的愛就是愛在死去之前,而不是死了之後。好好去愛身邊每一個活著的人,就是對生命的尊重,就是愛。理解死者對死亡的選擇,也是愛。由此可見,欒築和柳綿媽對柳綿的愛,雖然方式不同,但結果是一致的。
欒築和柳綿媽離開礦區,下午兩點準時來到微研所,江合川宣佈追悼會開始。場面很隆重,也很特殊。設在禮堂裡的靈堂全部用松枝紮成。沒有遺體,江合川把柳綿個人履歷表上的相片拿去照相館放大了兩張,一張用作遺像,一張放在冰棺裡。全市各主要企業單位基本都有派代表前來參加弔唁,花圈擺滿了禮堂兩邊。江合川在悼詞裡簡單敘述了柳綿的生平,沒有說太多的事蹟。但在理想和追求上給了她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他在末尾說,“柳綿熱愛工作,忠於職守;勤于思考;勇於探索。不僅對專業知識有熟練的掌握,對宇宙理論也有獨特的見解。她的消失如蓓蕾早謝;她的離去猶新星乍隕。她的不幸讓我們看到,在科學的領域內,雖不見槍林彈雨,卻也是危機四伏。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長期要嘔心瀝血的奉獻,隨時有粉身碎骨的犧牲。嗚呼!死者已逝,唯留下遺憾;美哉!存者志堅,願接下重擔。就讓我們透過對死者的緬懷,追思,哀悼,祭其亡靈;奠其英魂;繼其遺志;遂其夙願。沿其未竟事業之路線,披荊斬棘,漸行更遠。”
邱志謙書記在市委秘書長盧絮飛同志的陪同下,親自為柳綿送上了鮮花。並在靈堂前默哀良久,以寄託對一位為科學而獻身的科學工作者的,深切哀悼與崇高敬意。對一個普通科技人員的死,市委的態度竟是如此的莊重,實乃人民之幸;國家之幸。欒築甚覺欣慰,柳綿媽更是感動不已。
一直緊跟的應英寧一直跟蹤報道了追悼會的全部內容。從此,更多人透過新聞知道了柳綿的故事,記住了柳綿的名字,也認識了“迷人谷”。
鄭局長很快批准了江合川提出的,“希望慮及罹難女隊員孤寡母親需要照顧,將欒築同志留在微研所工作的請求。”並根據欒築的博士學位,給了他一個副所長的職務。
夕陽西下,柳綿媽在菜園的墳頭給女兒燒完紙錢正打算進屋做飯,剛好欒築騎著一部嶄新的洪都摩托回來了。
“媽媽!吃晚飯了嗎?”
“還沒哩!正準備做。”
“您歇著,我來做。”欒築放好摩托,“媽媽!告訴你一個好訊息,我被上級批准長期留在微研所工作了。以後可以經常來陪護照應您。”
“欒築,你是個有良心的人。只可惜我家柳綿命薄,不能守候在你的身邊。”柳綿媽表情遺憾。
“媽媽!千萬別這麼說,是我福淺,沒有照顧她的機會。”欒築說著進了廚房,開啟爐灶準備做飯,“媽媽,我有一個計劃,以您的名義把二十萬撫卹金放到銀行存二十年定期。每月領息給你做生活費,不夠的部分我負責補上。我現在新買了摩托車,每天都可以回來住,您得給我安排一個房間。”
“這樣好啊!錢的問題你拿主意,住的問題把柳綿的房間空出來就行。可是,”柳綿媽不無擔憂地說:“你父母會同意嗎?”
“我父母沒意見,逢年過節回去看看他們就行了。我父母都不到五十歲年紀,能照顧自己的。我家裡還有個弟弟在幫父親打理生意,不會有什麼問題。”欒築將米洗乾淨倒進高壓鍋裡,加好水放在灶臺上,接著說:“我就住柳綿房裡,房間的擺設都依原樣吧,我覺得那樣親切。媽媽!說心裡話,我心中的柳綿永遠都是活著的。”
“欒築,有你這份心意,柳綿也能含笑九泉了。”柳綿媽滿懷信心地說:“好人終有好報,我相信你一定會大有作為。”
“媽媽!謝謝您的祝福和看重,我不會讓您失望的。”欒築信心百倍地說。
災難,總是不可避免地發生,傷害的發生亦不可避免。我們無法拒絕災難,但可以降低傷害。恨常使災難增多,愛卻讓傷害減少。不得不面對災難的人們啊!可不可以恨少一點?能不能夠愛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