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白頭鷹國單方面發起貿易戰,華夏的經濟很快受到了影響。
受影響最大的,自然就是外貿領域的所有廠家和商家了。
白頭鷹國產業空心化後,絕大多數的日常商品,都是從華夏進口的。
如此一來,白頭鷹國得到了商品供應,而華夏也得到了美刀,因為經濟體量足夠大,華夏持有美刀,也接連保障了白頭鷹國貨幣體系的穩定。
這本是一個合作共贏的好現象,大家各取所需,各自發展。
但隨著貿易戰的落地,局勢改變了。
白頭鷹國想削弱華夏商品的供應,打擊華夏的外貿發展,進而扶持其他的國家,成為新的商品供貨源。
關稅提高以後,賣價也就上去了。
這就導致原本極具價效比的華夏製造商品,變貴了。
市場是很現實的,同樣的商品,肯定是誰的便宜選誰的。
於是乎,他們針對華夏的商品,提高了關稅。
外貿商品的價格,等於出廠價,加上稅款。
兩者相加,就是最終賣價。
新的商品製造地,白頭鷹國早就已經有人選了。
主要有兩個,都是華夏的鄰居。
一個被稱之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而另一個,則被國際社會譽為是華夏的好學生。
當然,提高關稅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則是扶持新的商品製造地。
商品的需求量就擺在哪兒,你不要華夏的商品,那就得尋找替代品,否則,要是民眾沒得選,那他們只能購買價格變高了的華夏商品。
不看好的人很多,一時間,網際網路上,各種唱衰之聲如浪潮一般,一波接著一波。
擔憂恐慌的情緒,在四處蔓延。
這其中,少不了白頭鷹國刻意的輿論引導。
白頭鷹國表明了意向以後,很多跨國大企業,包括華夏內部的很多資本,都紛紛跑去了這兩個國家進行投資。
資本在試著拋棄華夏!
他們對華夏不看好。
先禮後兵,是華夏一貫的作風。
但白頭鷹國根本沒把華夏的譴責當回事,充耳不聞,繼續發動貿易戰。
華夏也很快展開了反擊。
要換做別的國家,面對白頭鷹國如此強力的經貿攻勢,堅持不了幾個回合就得趴下。
但華夏不是別的國家!
面對白頭鷹國單方面發起的貿易戰,華夏照例先口頭譴責。
說白了,這一場戰爭,比的不是誰贏,而是比誰撐得時間長。
白頭鷹國方面,當然是信心滿滿的認為,他們的損失肯定比華夏小,這也是他們發動貿易戰的基礎理念。
隨著雙方都採取了措施,經貿震盪,在雙方內部都引起了連鎖反應。
對白頭鷹國的部分出口商品,進行了對等的制裁。
雙方作為世界上至關重要的經濟體,本身的經貿依賴度就很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要撕破臉的話,其實都討不著好果子吃。
區別在於,看誰的損失大,看誰先頂不住。
但白頭鷹國也同樣不好過。
他們的農產品,絕大多數都是出口到華夏的,但隨著華夏出臺措施,他們的農產品銷售被迫停滯。
很多相關的從業人員,都開始組織抗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