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斤。”
“我們可以現場稱一下嗎。”
“可以。”
裝袋子,再一次稱重,依然是1.754kg,一兩個小時並沒有把望月鱔餓瘦了。記者又問道:“像這種黃鱔常見嗎?”
沈聰面對鏡頭侃侃而談:“可以說非常罕見,野生黃鱔因為食物的匱乏,想要長到半斤重都非常困難,通常會一二兩重就被抓走。像這隻大黃鱔,已經超過三斤重,屬於非常罕見的望月鱔。”
“望月鱔?”
“望月鱔就是……”他本想說就是修煉成精的老黃鱔,但一想這不是在直播,而是上新聞,還是得講科學,於是轉而說道,“一種習慣上的稱呼,有一些黃鱔可能在晚上時候,有抬頭望月的習慣,但是又比較罕見,所以就把這種老黃鱔稱為望月鱔。”
見沈聰對黃鱔很瞭解,女記者追問道:“那像這種黃鱔,活了多久?”
“野生黃鱔基本一年一兩,這隻應該超過四十年。”
“你們是在哪裡抓到的?”
“就在一口小蘆葦蕩裡面抓到的。”沈聰隨手指了指方向,好在記者也嫌麻煩,並沒有要去實地拍攝蘆葦蕩,只是追問了他幾個問題,他都一一給予解答,“最大的黃鱔應該比這個大,不過我們有為縣,可能包括整個廬州市,都沒出過3斤以上的黃鱔。”
於是乎。
女記者又把現場的幾個水友,當成熱心的吃瓜群眾,詢問了對方有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黃鱔,水友紛紛搖頭。
採訪就此技術。
“記者,你們這個節目,什麼時候播放?”沈聰見記者已經準備收工,不由得問道。
“晚上六點鐘的新聞節目就會放,你可以關注一下。”
“好的。”
記者匆匆離開,沈聰這才接過手持雲臺,重新直播,他面對直播鏡頭,第一句臺詞就是:“兄弟們,晚上六點鐘,歡迎大家鎖定有為縣電視臺收看新聞,大蔥我上電視了,大家都捧捧場,增加一下收視率。”
——“666”
——“大蔥你飄了。”
——“終於進娛樂圈了嗎,要潛規則了嗎,好激動呀。”
——“名人蔥!”
——“今晚七點半,新聞聯播不見不散。”
——“瞎子阿賈送給主播飛機。”
“感謝阿賈哥的飛機捧場,大家請放心,大蔥我不會飄,牢記使命不忘初心,我永遠是你們帥氣又迷人的蔥撼龍,我們大蔥戶外F4始終陪伴你們,給大家帶來更多精彩有趣的節目。”
說話間,小水溝的第一個點位已經清理乾淨,一隻大貨沒有出。
但是直播間的氛圍不僅沒有跌落,反而因為記者採訪,顯得更加熱鬧,水友們也興沖沖跟著沈聰、周海濤,向下一處點位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