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城北煙雨閣下。
這裡原本該是河西文采俊秀之輩歷年春夏之交時常常往來交流詩賦的地方,所以數百年來除了此間樓臺閣宇佈滿了半山之外,林壑縱橫之間還密佈著歷代名人親手撰寫的詩詞被刻在林間的大石之上。
雖然現在早已到了仲夏,但踱步在這充滿著鳥語花香的曲徑石路,又有一曲幽水從林間盤旋潺潺流過,還是讓人看去會產生心曠神怡的感覺,絲毫不會感到一絲酷熱。
林間,白衣女子推著一架由木竹製成的輪椅緩步行進了一段路程後又停在了一處摩崖石刻的下方。
竹椅上的青年微微抬頭看著石刻上的兩行字,細讀幾句後不由得低下了頭顱,黯淡了目光。
推著青年的白衣女子秀雅絕俗,隱隱透著一股輕靈之氣,似是有煙霞輕攏一般,讓人看去當真會覺得她並非塵世中人。
少女容色晶瑩如玉,又如新月生暈,如花樹堆雪,儀靜體閒,再加上不時盤旋在其側的彩蝶紅蜓,讓她在這幽靜的深林小路中顯得美豔而不可方物。
此時,美麗的白衣女子卻並未注意到身前坐在竹椅上的青年神色異常,而只是雙目猶似一泓清水,顧盼摩崖石刻上“歪歪扭扭”的文字蹙眉輕聲嘆道:
“你們關內的人為什麼都這麼奇怪,寫字就寫字好了,又為何要寫的這般難看。
步什麼,陽什麼的,兩行字倒讓我只識得其中的兩個字。”
少女似是有些嗔怒言道,只不過數息過後,她又掩口啼笑問道:“樗裡哥哥,這上面究竟寫的是什麼呀。為什麼你會在這裡瞧的最是認真?”
竹椅上的青年聽到如同銀鈴般的聲音這才抬起了頭再次看向了石刻,而他眼中的那絲複雜也隨之消失一空。
“步甬道以縈紆,又杳窱而不見陽。排飛闥而上出,若遊目於天表,似無依而洋洋。”
這石刻所言是先賢所書《西都賦》中的兩句,此賦是在形容西京的繁華與家國的強盛。
只不過有人單將這兩句獨自刻在石頭上,卻是另外一層意思了。
歆兒,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漫步於紆迴的甬道,幽靜深暗不見太陽。推開高樓之門向上眺望若看向雲天之外,那麼就會覺得自己所處之地就如同失去了依託而變得空虛渺茫。”
“呀,這兩句不是和我們二人今日遊覽煙雨閣的情形差不多嗎?
紆迴的甬道,幽暗的竹林,巍峨的高樓,還有方才細雨過後這山中的煙雲,不正是這上面寫的遊目於天表,似無依而洋洋嗎?”
歆兒似是對自己的想法極為認可,說到此處時不由得開心的拍起手來。
坐在竹椅上的樗裡驊回頭見此曼妙情形,不由得輕笑一聲,心中卻感嘆著歆兒的單純。
這兩句話對於自己來講,所理解的卻是另外一層意思。
自己行進在黑暗中蜿蜒曲折的道路上,越走越是心驚膽戰。
與戎人作戰也好,與叛軍作戰也好,不管多難多苦多危險,但自己的身後始終還有位介子,有位中更,更有一個大秦。
可當發現自己的敵人突然多出了一個以雍欒為首的權貴勢力後,當自己毫無察覺的捲入到了自己始終都在極力避免介入的權力旋渦後,自己所有的依持都變得如同空中樓閣一般空虛縹緲。
樗裡驊感受著膝上仍舊隱隱作痛的傷,感受著當下大秦權貴、戎人、叛軍、流民交織的複雜局勢,他的心再一次的疼痛了起來。
樗裡驊摸了摸自己額頭,對著歆兒輕聲說道:
“歆兒,我有些累了,我們回去吧。”
正在與林間蝴蝶嬉戲的歆兒聽到樗裡驊的話後,立即變了臉色,生出了滿面的關切。
她微微點了點頭就掏出了手帕蹲在樗裡驊的身前為他擦去了額頭上滲出來的汗水。
隨後,她緩緩起身小心翼翼的推著樗裡驊走出了林間。
位於半山的煙雨閣中,一位酷似刀筆吏員的中年文士輕輕揮著手中的羽扇,面色平淡的看著山下漸行漸遠的歆兒和樗裡驊二人。
他的身前案几上,沏著一壺碧綠如玉的新茶。撲鼻的茶香順著騰騰熱氣從他的面前升上了雨後的雲天。
溫潤的空氣中,文士的面龐顯得極為平靜,但他的眼神中卻充滿了美好的回憶。
十多年前,那對在綏北城潞水畔的璧人身影,不正是如同此時山下的兩人一樣,令人羨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