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守時拉開後排車門就坐了進去,今年的初夏來的有些早。
車內又沒開空調,覺得有些熱的趙守時便以手呈扇扇風取涼,好奇的問道:“這陣仗鬧挺大啊,說吧,今天晚上擺的是什麼品種的鴻門宴。能請動你們哥倆一起出面,那人來頭不小吧?”
“淡了,淡了,感情淡了。兄弟我就是聽說你回來,毛遂自薦來接你的,完全是一片肺腑的情誼使然。”
踩著油門啟動車輛的李青側臉用眼角餘光撇著趙守時,嘴裡不斷的嘟囔著,臉上也掛著憤憤的表情,就是表達下某人懷疑自己動機的不滿。
當然不是真生氣,而是先下手為強的讓某人心虛,最好是愧疚。
這樣才能讓某人再次帶著自己發財嘛,實在是賺錢這種事情是真的食髓知味。
為了讓自己的不滿更加具象化,李青還假模假樣的錘了方向盤兩下,誰想錘在喇叭上,發出刺耳的鳴笛聲。
不說周身正行駛的車輛被嚇得有明顯的滯澀與卡頓,連車內的趙守時與范陽都被嚇了一跳。
連忙警告李青的好好開車,三人的小命可都在他手裡攥著呢。
李青扯扯嘴角,知道自己這個莽撞人確實有點莽,自然不敢反駁,
好好開車的他思維又開始飄散,想著自己剛才的一番話有沒有產生某些神奇的效果。
以前的李青還不知道趙守時出讓部分【非誠勿擾】權益的含義,只當就是朋友關係隨手一幫。
對於自己能夠賺到錢,自然對趙守時有感激,但更多的是歸咎於自己的膽量與運氣。
趙守時早先說過【投資有風險,入行需謹慎】,作為積年韭菜的李青對這句話,那可真是太有感受了。
更別說趙守時還直言說過投資的這二百來萬有打水漂的可能,讓他做好心理準備,這也是李青之前曾猶豫過的原因。
但現在的李青才知道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不混傳媒圈的他不懂這裡面的規則。
簡單一句話就是【電影可能賠,但趙守時一定賺】。
一些在外人看來天方夜譚不敢相信的手法,被影視圈的人給玩出花來了。
以【非誠勿擾】為例,製片成本五千萬,宣發成本五千萬,合計成本一億。
按照票房分成規則,票房成績至少達到三億才算是收回成本,再之後的才算賺。
李青一開始也是這麼以為的,甚至還燒香拜佛祈禱票房一定要過三億,不說賺多少,起碼別賠錢。
但後來他才知道自己實在是過於單純了,人家的手段是什麼?
是成立一家公司,將【非誠勿擾】這個專案算作公司資產,然後按照一定的比例對外銷售公司股份。
A公司感興趣,就給你10%,B公司感興趣,也給你10%。
只不過這個價位自然不能按照成本計算,而是要加上溢價,至於加多少,就根據影視作品的潛力來恆定。
一般情況是增幅50%~200%。
這也是近年的影視圈沒有小成本電影逆襲的原因,雖然拽出來個破電影都號稱投資過億。
注水太嚴重了,幾乎等於廣告時間插播電視劇,
最出名的當屬唐探三,一部明眼人看來成本三億上下的電影,竟然喊出13億的投資。
簡直就是把觀眾當‘小可愛’忽悠啊。
這13億自然不是真正的投資成本金額,而是一個可以保證盈利的估值,是對外銷售的價值對標。
然後以這個價格作為標底,對外銷售份額,先入局的可能打個七折,按照十億成本計算,來的晚的那就是原價,以十三億計算。
不管是十億還是十三億,原投資方必然是賺錢的。
所謂的電影,改頭換面就成了理財產品。
原投資方以這樣的方式收回部分乃至全部成本後,手裡還餘留著大量的份額,而這一塊就是賺的。
要擱以前,如果有人把這種情況跟李青說,他不僅不信,甚至可能把那人的頭給打腫。
因為太扯淡了,電影票房賺錢本身就不容易,哪有人加價入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