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會不會我們請的水軍發表的言論是對的?”
丹尼爾猜測道。
“否則為什麼葉軒遲遲沒有澄清呢!”丹尼爾繼續說道。
水軍那些所謂的割韭菜其實很簡單,在此之前電影發展史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十年前,一名叫做沃爾的導演拍攝了一部叫做《熊族少年》的電影。
《熊族少年》在當年非常的火,沃爾也是一個擅長炒作的導演。
很快,《熊族少年》首日票房達到了一千萬美元,總票房達到了兩億美元。
要知道,這可是十年前,兩億美元在現在可以說翻了好幾倍都不止。
沃爾一炮走紅名氣愈發的大了起來,加上炒作,沃爾的名氣堪比一線明星!
在《熊族少年》上映半年後,沃爾又拍了一部叫做《熊族少年之魔鏡》的電影。
這部電影很快走進大眾的視野,首日票房更是達到了三千萬美元之多。
但是騷操作來了,實際上《熊族少年之魔鏡》拍的很爛很爛,純粹靠著《熊族少年》的粉絲積累,首日票房才達到三千萬美元。
買票的觀眾很難受,看完電影就像吃花錢買吃屎一樣。
於是,他們紛紛質問沃爾。
為什麼拍的那麼難看?
沃爾開始甩鍋,說投資方必須要這麼拍,把自己變成受害者一方,並且保證不會有下次。
哭的稀里嘩啦的沃爾獲得了大部分觀眾的原諒...
一年後,沃爾新作《熊族少年之野外探險》上映。
至於票房,依然是首日票房高,電影質量低的離譜。
接著又是老套路,沃爾在網上進行道歉,並把自己當成受害者...
事不過三,觀眾已經不相信沃爾了,可沃爾早已經賺的盆滿缽滿。
一次,沃爾透露,實際上熊族後面兩部電影,他就是奔著首日票房去的,因為兩部電影投資都是一百萬美元,首日票房卻能有兩三千萬美元。
觀眾恍然大悟,感情沃爾是把他們當成韭菜割了。
這麼做壞處顯而易見,觀眾不是傻逼。欺騙幾次幡然醒悟不會上當,沃爾也是賺了快錢之後不再當導演隱退。
“你的意思是說,葉軒的《蝙蝠俠》和沃爾一樣,真的只是賺快錢?”
史密斯若有所思。
好像還真是這樣!
否則怎麼解釋葉軒遲遲沒有澄清呢?
“葉軒啊葉軒,果然還是太年輕了。”史密斯臉上出現笑容。
騰龍娛樂如今勢不可擋,就連他都感覺到有些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