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黃河,身為華夏人自然不會陌生。
黃河,全長約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積約七十五萬兩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為華夏第二長河。
而黃河更流,其實指的就是黃河改道。
改道,指由於自然或人為的因素導致河流放棄原河道而另覓新路。
在歷史上,黃河下游決口改道十分頻繁。
據統計,自周定王五年開始,至清咸豐五年銅瓦廂決口改道的兩千四百五十七年間,改道共有二十六次。
大體上以孟津為頂點,在北抵津沽,南達江淮的廣大平原上,都是黃河決口改道遷徙的地方。
正是由於頻繁的決口改道,所以,民間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這樣的說法。
一個村子可能以前位於河水的東岸,改道之後也許就到了西岸,所以就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諺語。
所以說,這雕像中“黃河更流”指的就是某一次黃河改道所在的地點。
對眾人自信的說出了我的觀點,大家先是興奮的點了點頭,然後又幾乎同時開始垂頭喪氣。
沈浪的性子最為直接,藏不住心事,看著我忍不住開始抱怨。
“川哥,你自己都說了黃河這兩千多年改道了這麼多次,我們總不能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開始找下去吧。”
凌軒是個腳踏實地的人,他聽完我的話,轉身出門,等到回來時,手中已經捧著一堆古籍,仔細看去,正是這千年來關於黃河改道相關的記載。
我們仔細檢視,想要找出其中與雕像有關的改道記載。
周定王五年,黃河發生了有記載的第一次大改道。
洪水從宿胥口奪河而走,東行漯川,至長壽津又與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入海。
漢武帝元光三年,黃河決口,再次向南擺動,決水東南經鉅野澤,由泗水入淮河。二十三年後雖經堵塞,但不久複決向南分流為屯氏河,六七十年後才歸故道。
王莽新朝始建國三年,“河決魏郡,泛清河以東數郡”,因經久不予堵塞,河患愈演愈烈,肆虐汴渠、濟水間長達近六十載。直到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王景奉詔徵發數十萬工整治河患,才有所好轉。
王景勘測地勢,截彎取直,加固險要堤岸,疏浚淤積河段。自此黃河決溢漸少,進入安流期,決口現象大為改善,這一次的改道,也是具有顯著成效的一次,此後八百餘年再沒有過改道的記載。
……
再往下的記載就到了南宋,凌軒沒有看下去,而是若有所思的看著我,認真的開口。
“韓川,既然你說這雕像的地點與黃河改道有關,同時這雕像還與陳慶之脫不了關係,陳慶之是南北朝人氏,所以說在他之後的黃河改道記錄可以不作考慮,我們只需要往前尋找就好了。”
我在夢境中所見到的千年前的經歷還沒來得及告知眾人,因此他們現在並不知道這陳慶北伐之戰的根源,居然又是那關山弱水的千年糾纏,不過凌軒的思路倒是很清晰,他的說法一點沒錯。
如此說來,我們要找的地點就在這幾處之中。
春亭卻不太滿意,他想了想,吩咐薛楠仔細的進行查閱。
“薛楠,你看看關於黃河改道最早的記載起源於何時?”
薛楠聞聽,埋首於桌案上的記載,認真查閱,終於找到了最初的記載。
“春亭,最早的記載應該是出於《尚書·禹貢》。”
通常認為,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河道是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黃河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