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無話。
在去往龍門的路上,我們都在消化從行空口中得來的訊息,由於這些訊息實在是有些密集與複雜,一時之間著實是有些難以適應。
而在我們還沒有思索通透之時,便達到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龍門石窟。
此處遊客眾多,稍一打聽便有所瞭解,這龍門石窟中所雕刻的佛傳故事,大多集中在於北魏時期所開鑿的洞窟中,從內容上看分別刻有白象投胎、遊園、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龍灌頂等十幾個不同情節的佛傳故事浮雕。
而不僅僅是佛雕,此處的書法內容同樣是華夏珍寶,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我們畢竟不是來此遊玩觀光,那些所謂的景點自然無心觀賞,由於目標明確,我們直奔刻有盧舍那大佛的奉先寺而去。
到了奉先寺後,看著眼前這讓人歎為觀止的佛像,我們紛紛忍不住心生感慨。
在我們面前最大的佛像便是盧舍那大佛,身高十七米,頭高四米,僅僅這佛像的耳長便有兩米,可謂是雄偉宏大。
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聖潔。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
在相貌上,佛像的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下方。高直的鼻樑,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整體看上去圓融和諧,安詳自在。
若是傳聞不虛,這尊佛像如果真的是以武則天的面容進行雕刻,那我們大致對於武則天其人的面貌也有了瞭解。
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卻並不是單獨刻於一處,在盧舍那佛兩旁分別刻有迦葉和阿難二位尊者,迦葉尊者全稱摩訶迦葉,看上去飽經滄桑、老成持重,而阿難則是阿難陀的略稱,意為歡喜、喜慶,看起來溫順聰慧,讓人心生暖意。
再旁邊的是文殊與普賢兩位菩薩,表情矜持、雍榮華貴,普賢侍右,文殊侍左,菩薩兩側則是兩大天王,南壁為南方增長天王,北壁為北方多聞天王。雕刻的英武雄健,讓人不敢心生冒犯之意。
當我們沉醉在這巧奪天工的雕刻之中時,沈浪忽然開口,他看著眼前壯觀的九尊佛像,發出了心底的疑問。
“你們說這裡為什麼要開鑿石窟,然後在上面雕刻這麼多佛像?”
春亭看向薛楠,似乎是想知道在凌雲塔中是否有這方面的記載,而薛楠也沒讓他失望,見春亭目光望去,她微微一笑,開始說起了這龍門石窟的起源之謎。
龍門石窟的起源在北魏孝文帝時期,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所以他遷都洛陽,同時又因為他尊崇佛教,所以佛教自然成為他重點扶持的物件。
在遷都後,他於洛陽的伊水河兩旁開鑿出這龍門石窟,這一時期北魏統一北方,佛教便成為了其思想統治上的精神支柱。
而這盧舍那佛的開鑿則是到了唐朝之時,唐朝可以說是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太宗皇帝積極開明的態度使得佛教迅速的發展,高宗皇帝更是尊崇佛教,很多寺廟大面積的土地都是皇帝御批,當時人們所說的“天下名山僧佔多”便是由此而來。
在武則天時期佛教達到了國教的規模,武則天依據華嚴經裡面的內容大規模的營造龍門石窟,在這裡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百分之三十,唐代佔百分之六十,而其他朝代僅佔百分之十左右,由此可見當時對於這裡的重視程度。
沈浪聽完薛楠的講述,面色有了一絲瞭然,而一旁的亓芷卻陷入了更深的困惑,她想起我剛才所說的內容,看著我們疑惑的開口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