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佈完最新的三項任命,李諒祚繼續對眾人說道:“隨著我大夏帝國疆域的擴張,原先在地方上行使的州(府)縣兩級行政機構已經不夠用了,朕的意思是在這兩級行政機構的上面在增設一個新的行政機構,形成地方三級行政機構,眾愛卿覺得如何?”
“陛下聖明,臣也覺得應該如此。”周文泰說道;“如今隨著帝國疆域的擴大,地方三級行政比起兩級行政機構更加的有效率。”
“臣等複議……”
“既然大家都同意,那這個增設的機構是像大宋一樣命名為路呢!還是想遼國一樣命名為道呢?”李諒祚向眾人問道。
“父皇,兒臣以為我大夏帝國強於宋遼,應該創立於新的行政機構,而不應該效仿宋遼。”李武向李諒祚躬身行禮說道。
“父皇,兒臣以為二弟說的對,卻是應該如此。”李秉常也說道。
“既然要取一個新名字,眾位愛卿可有和高見啊?”李諒祚向眾人問道。
“陛下,大唐時期中央從曾經設立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微臣以為不如取相同的字‘省’作為新的行政機構名稱。”楊守素說道。
李諒祚心中想道:“這省不就跟後世一樣了嘛!應該沒啥問題吧!”
“陛下不可?”周文泰站出來說道:“在地方設省容易讓人產生誤會,不如加上一個‘行’字,以此跟歷史上的朝廷機構有所區別。”
“得!”李諒祚撇了撇嘴想道;“這一棒子又給打回到元朝了。”
“行吧!行省就行省吧!”李諒祚說道:“卓子、福子去把最新繪出的帝國疆域圖給朕拿來。”
在地圖被抬來掛上以後,李諒祚從龍椅上走了下來拿著木棒指著地圖說道:“這是如今我大夏帝國的疆域地圖,經過朕和諸位愛卿的努力,經過我大夏軍隊的浴血奮戰才有了我大夏帝國如此的疆域;
如今我大夏帝國的疆域西至河中、東到大海、北抵北海(貝加爾湖)、南鄰漢中,這麼大塊的地盤我們已經在北部、西部和東部邊疆分別設立了安西大都護府、北廷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安東都護府,這四個都護府,朕決議將所有的都護府全都升格為大都護府;
在原高昌和于闐東部地區設立西州行省;在祁連山以北、黑水城以南、玉門關以東、賀蘭山以西設立河西行省;賀蘭山以東、黃河東段以西、陰山以南、橫山以北設立河內行省;太行山以西,黃河東段以東、大同以南、與宋境邊界以北設立河東行省;太行山以東、燕山以南、與遼國交界以西、宋境邊界以北設立河北行省;原大宋的秦鳳路包括祁連山以南的疆域設立隴西行省;原大宋的永興軍路設立關中行省;以興元府為中心的漢中地區設立漢中行省……”
在李諒祚將大夏帝國的原有疆域和新佔領的地盤重新進行劃分以後,大夏帝國形成了四大都護府和八個行省組成的最高邊疆和地方行政機構,這更有利於大夏帝國對於地方的統治。
在劃分完地盤以後,李諒祚繼續說道:“每個地方行省依舊實行軍政分離;每個行省設巡撫府,設最高行政長官稱為巡撫,官銜從一品,負責管轄一省民政;設督軍府,最高軍事長官稱督軍,官銜從一品,負責主管一省軍務,管轄各州折衝府……”
“臣等謹遵陛下聖瑜……”
“如今行省制度剛剛確立,還不完善,眾卿還需繼續完善,關於各省巡撫和督軍的人選,由行政院和軍務院進行推選,經過內閣篩選後交由朕預覽審批。”李諒祚說道。
“是……”李孝仁和楊守素接旨道。
“下面咱們談談軍制改革。”李諒祚坐回到龍椅上說道;“此次作戰我夏軍各軍團損失嚴重,隨著我大夏帝國疆域的擴大,原來的個地方軍團已經不適合了;因此朕決定裁撤河湟、大同、河套三個軍團,另外對其餘各軍團的兵力進行調整;
首先安西軍團兵力編制為八萬,暫由安西大都護府負責管轄;曾設北廷軍團兵力為五萬,暫由北廷大都護府管轄;安北軍團兵力為三萬,暫由安北大都護府管轄,安東軍團兵力為六萬,暫由安東大都護府管轄;
以上四大軍團為邊防軍編制,整個邊防軍的總兵力為二十五萬,缺少的空額以後再說,由各軍團長向皇帝直接負責,各軍團兵力由皇帝根據各地區情況進行調整調動,沒有虎符和聖旨各軍團兵力不得隨意調動……”
明白人的都清楚這是李諒祚這是在剝奪個都護府大的軍權,如今四大都護府的大都護基本上是集軍政大權與一身,這是對於大夏帝國來說是一個及其不穩定的因素,但是如今大夏帝國正處於擴張期,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是為了今後李諒祚打算先從制度上控制下來。
李諒祚繼續說道:“如今我夏軍主力剩餘的三十五萬大軍全部進行改編,其中三十萬大軍編入御林軍團,這一次御林軍團要以各營為單位暫時駐守夏宋、夏遼邊境地區;
剩餘的五萬大軍自成一軍,朕另有安排;
另外在關中、隴西兩個行省建立龍驤軍團,兵力編制為十萬,負責駐守隴西、關中、漢中三個行省;
在河東行省建立飛虎軍團,兵力編制為三萬,負責駐守河東行省;
在河北行省建立飛熊軍團,兵力編制為三萬,負責駐守河北行省;
增設青龍軍團水師艦隊,兵力編制為一萬人,戰艦百艘,協防河北行省海疆。”
如今各軍編制雖然出來了,但是要想正式成軍還很困難,按照這樣的編制夏軍整編後的總兵力將達到七十七萬,但是如今大部分都是空額;從新的夏軍編制中可以發現,除了向皇帝負責的邊防軍還是按照地域劃分外,新增加的四個軍團都不在按照地域進行劃分,李諒祚這樣做做的目的也是為了加強對軍團的控制力,擺脫地域的限制。
軍制改革自然就要有人前往各個軍團領軍,這是所有人都比較關注的事情,誰前去參與新軍團的建設,那麼必定會在新建立的軍團當中留下影子,無論是皇子還是將領這都是急切所期望的,這對於今後的發展可是一大助力。
從以往的慣例可以看出,真正能夠統帥夏軍基本上都是李諒祚的門生,少數是投降的將領,至於這些大夏帝國的權貴基本上沒有染指軍權的機會,軍權是李諒祚的逆鱗,必須要掌控在自己信任的人的手中。
第二更奉上,繼續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