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著乃蠻軍的層層阻擊,李察罕只能硬著頭皮繼續進攻,在李察罕看來夏軍不敗的神話不能在自己額手中破滅,這場戰爭就如同矛和盾的一場終極較量,當夏軍以重甲騎兵為矛頭的長矛刺向乃蠻軍的以人堆砌的肉盾時,雙方都在不斷的戰鬥中磨損,夏軍的矛頭越磨越鈍,乃蠻軍的肉盾越磨越薄。
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已經從軍隊的較量升級為將領之間的較量了,現在比的就是看誰能夠沉得住氣,相比於拜不花,李察罕只能選擇堅持,李察罕和夏軍的現在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不能突破乃蠻軍的包圍的話,夏軍只有全軍覆沒這一條路。
在李察罕的帶領下,夏軍依舊堅定不屈的向拜不花的大旗殺去,面對著重甲騎兵的橫衝直撞,拜不花漸漸的失去了原有的勇氣,就如同一個人站在面前看著一輛重卡向自己撞過來的感覺一樣,在強大的氣壓下拜不花的內心已經開始逐漸的動搖了,但是拜不花依舊在堅持,在指揮自己的軍隊應敵。
看著越來越近的夏軍重騎,拜不花內心的防線終於開始崩塌了,旁邊的副將向拜不花說道:“大汗這裡太危險了,您還是先撤吧!”
拜不花其實早就想跑了,而且再不跑估計也沒有時間了,夏軍的前鋒距離拜不花的所在的位置已經不足五百米,聽到副將這句話,拜不花二話不說就對副將說道:“好,為了突厥汗國的安危本汗先撤,你率領大軍頂住夏軍的進攻。”
副將愣了一下,當即接下軍令道:“是,末將領命。”
在拜不花率領數百親衛向後撤退之時,拜不花的大旗畢竟沒有跟著撤退,拜不花明白一旦帥旗後移的話,說不定整個乃蠻軍就會瞬間崩潰了;當拜不花率領親衛離開之後,副將憤憤不平多的說道:“呸!什麼東西,自己去逃命,讓老子在這裡頂雷,你當老子傻啊!弟兄們撤,在不撤就撤不動了。”
大汗跑了,現在連副將都要跑了,那大家還打什麼勁啊!乾脆跟著一塊跑吧!於是原本還一副死拼架勢的乃蠻軍,瞬間就崩潰了;李察罕看到這個情況,心中總算是送了一口氣,對於夏軍來說現在反擊的幾乎到了,李察罕果斷的抓住了整個千載難逢的戰機,率領夏軍在乃蠻軍的包圍上開啟了一個缺口。
夏軍開啟缺口意味著自己獲得了一線生機,而對於乃蠻軍而言,消滅夏軍已經是不可能了,由於拜不花的最後內心的膽怯,乃蠻軍的最終失敗了;作為乃蠻軍的統帥,突厥汗國的大汗,拜不花絕對不是平庸之輩,相反他是一個擁有極高的政治手腕和軍事謀略的人;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又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天生膽子就小;拜不花雖然膽小,但是卻總喜歡高高在上的樣子,總是表現的很強勢,來掩蓋自己的膽小。
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拜不花總是猶豫不決;就夏軍和乃蠻軍的衝突而言,在過去長達十年的時間裡,兩軍在邊界不斷髮生衝突,拜不花在不斷的試探夏軍的底線,而且這一試探就是十年,在這十年中有多少千載難逢機會,可是這些機會都因為拜不花的膽小而錯過了;就像是前不久夏軍與乃蠻軍剛剛遭遇的時候,如果拜不花當時能夠果斷出擊,趁著夏軍立足未穩的時候就發動進攻的話恐怕就不會使現在這個樣子。
再比如如果剛才拜不花不撤退的話,乃蠻軍在堅持堅持的話,恐怕就會是另外一個結局了;可惜這裡沒有如果,乃蠻軍敗了,整個戰陣出現了巨大的漏洞,李諒祚果斷的抓住這個機會按照原本的戰略左右開弓,開始一步步的擴大缺口,此時拜不花再想封堵缺口已經不可能了,但是拜不花並沒有坐以待斃。
要說拜不花英明起來那是真英明,既然我的戰術已經是失敗了,乾脆拜不花立即下令道:“傳令全軍撤退……”
拜不花麾下的乃蠻騎兵都是輕騎兵,撤退起來那是相當的快的,只要撤離到夏軍的攻擊範圍之外,拜不花就還有捲土重來的機會,拜不花想要將所有的兵力再次集結起來,攥成一個拳頭與夏軍在來一次硬碰硬,反正對於拜不花而言自己麾下的軍隊夠多,就算你在能打,我們四個打你一個總能打過吧!
可是戰爭不是這樣打的,人數雖然重要,但是此時並不是取勝的絕對性因素了,再說李察罕也不可能給拜不花一個重新集結兵力的機會,在突破乃蠻軍的包圍圈之後,夏軍重甲騎兵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對於他們而言自己的任務已經結束了,接下來就該看夏軍輕騎兵的,在李察罕和孫振的帶領下,夏軍輕騎兵不斷的收割著乃蠻軍的性命,為了防止乃蠻軍再次集結,夏軍專朝乃蠻軍集結的地點衝鋒。
此時圍殲戰已經變成了追擊戰,只是追擊者這回變成了夏軍,而被追擊者變成了乃蠻軍,李察罕和孫振率領夏軍追擊乃蠻軍了一天一夜,徹底的將乃蠻軍趕回了吉爾吉斯河以西,夏軍雖然獲得了勝利,但是對乃蠻軍的殺傷並沒有多少,由於雙方都是騎兵,所以在追擊的路上夏軍並沒有收割太多的乃蠻軍性命,這場追擊的意義更重要的是驅趕。
但是這並不意味這雙方損失很小,相反這場戰鬥雙方的損失都很大;夏軍大營孫振向李察罕說道:“將軍,此戰我軍重甲騎兵損失五千餘人,輕騎兵傷亡一萬五千餘人,如今我們只有不到五萬兵馬了。”
“老孫啊!這損失有點太大了,這才剛剛開始啊!惡戰還在後頭呢!”李察罕憂愁的對孫振說道。
孫振對李察罕說道:“乃蠻軍損失也不小,這一戰下來,乃蠻軍損失應該在四萬餘人……”
其實孫振這還少說了,在加上走散的乃蠻軍損失了五萬兵馬,如今乃蠻軍已經只剩下二十五萬大軍了;在短短五天的時間裡,在長達一百餘里的戰場上,雙方依靠騎兵進行了一場殘酷的大戰,對於夏軍而言乃蠻軍是一個強勁的對手,對於乃蠻軍而言,夏軍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噩夢了。
就在李察罕率領安北軍與乃蠻軍進行吉爾吉斯之戰時,南路軍的夏軍主力終於走出了沙漠,在李延宗和李孝仁面前的就是額爾齊斯河,夏軍只要跨過這條河就能夠成功切斷乃蠻軍的退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