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73章 十年之後

時間飛逝,十年彈指一揮間;當年李諒祚在同意了群臣裁軍的政策以後,整個西夏朝廷立刻著手實施,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裁軍完畢,李諒祚用末尾淘汰制,將一部分不能夠滿足新要求計程車卒全部淘汰,當然被淘汰計程車卒並不等於完全離開了軍隊,這些人回鄉之後,全部被編入當地的府兵,充當其後備兵員。

夏軍從八十餘萬大軍裁撤至五十三萬,這已經是李諒祚裁軍的極限了,畢竟現在西夏的國土面積在這裡擺著呢!常備軍如果太少的話根本無法應對突發性事件;夏軍的基本編制依舊沒有變,只不過在邊軍中裁撤了師一級編制,而中央軍中依舊保留師一級編制,而且還增加了軍一級的編制;裁軍後夏軍的常備軍依舊分為中央軍和邊防軍兩大部分。

在裁軍之後李諒祚對中央軍和邊軍都作出了調整;中央軍更名為御林軍團兵力為六個軍,每軍五萬人,共計三十餘萬人,這六個軍分別有一個親衛軍、兩個重甲騎兵軍和三個輕騎兵軍;其中親衛軍是李諒祚的衛戍部隊,負責保護皇宮和整個興慶府的安全。

而邊防軍則分為了五大軍團,各軍團按照駐紮地點的不同兵力也不一樣;其中草原軍團為最大的一個軍團,兵力為十萬人;分為十個營,其中有兩個重甲騎兵營和八個輕騎兵營,其中兩個重甲騎兵營分別駐紮在中部草原核心區的鎮州和東部草原的核心區河董城;其餘八個輕騎兵營駐紮在各地來回機動。

安西軍團是第二大軍團,兵力有五萬人,分為五個營;其中有一個重甲騎兵營和四個輕騎兵營;重甲騎兵營駐紮在高昌,四個輕騎兵營分別駐紮在焉耆、仰吉八里、彰八里和北廷;各營之間也會來回撥動,而且還有機動部隊進行巡邏;安西軍團主要的敵人就是黑漢王朝的軍隊。

其次就是河湟軍團和大同軍團;這兩大軍團的兵力都是三萬人;其中大同軍團是由原來的河湟軍團拆分出來新組建的一個軍團,雖然兩大軍團兵力相同,但是大同軍團的戰鬥力要比河湟軍團高出一些;因為在大同軍團中配備了一個重甲騎兵營,而這個騎兵營主要駐紮在大同府;其餘的兩個輕騎兵營駐紮比較分散主要駐紮在宋夏和宋遼邊界地區。河湟軍團也有三萬人,分三個營;三個分別駐紮在蘭州、寧河和溪哥城,其中駐紮在蘭州和寧河的兩個營是為了防備大宋的西軍。

其次還剩下的就是河套軍團,原來的河套軍團是大夏國最強大的軍團之一,而現在河套軍團只剩下了兩萬人,分為兩個營,其兵力分散駐紮在河清軍、金肅軍、寧邊州和武州等地;主要駐紮在夏宋邊境地區,其實河套軍團已經有些名不副實了,隨著大夏國邊境的轉移,原本屬於邊疆的河套地區如今已經成為了西夏的腹地,成為了大夏國在北方地區一個極其重要的糧倉。

五大邊軍軍團主要駐紮在邊境地區,而由李諒祚親自統領的御林軍團則駐紮在大夏國的核心地區;其中興慶府駐紮著李諒祚的親衛軍,西平府駐紮有一個重甲騎兵軍、宣化府駐紮有一個重甲騎兵軍、另外四支輕騎兵軍中的三個分別駐紮在涼州、定州、肅州;剩下的一個輕騎兵軍主要分散駐紮在夏宋的南部邊界,及韋州、宥州、銀州、鹽州、洪州等地。

重甲騎兵軍並不是指所有的都是重甲騎兵,而是分一定比例的;其中一個重甲騎兵軍有百分之六十五的是重甲騎兵,也就是說重甲騎兵有三萬餘人;而一個重甲騎兵營的重甲騎兵佔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說有八千人左右的重甲騎兵;按照這個比例進行計算的話,大夏國的重甲騎兵大概在十萬上下,佔夏軍的五分之一,這已經是大夏國能夠承受的極限了。

除了軍事上的變動,在邊軍統帥的問題上也發生了變動,李延宗被李諒祚調往了安西軍團、李察罕被調往了草原軍團,而李孝仁則被調往了河湟軍團;這三個人都是大夏國拓跋李氏皇族,其中兩個人掌握的兵力都增加了,只有李孝仁的掌握的兵力減少了;另外河套軍李諒祚交給了梁格嵬,而大同軍團則交給了昔裡仟部;至於原來的河套軍統帥老將集辣思義則被李諒祚調回了朝廷,任命為軍務使。

夏軍經過這次裁軍整編,戰鬥力非但沒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夏軍所有的精銳都被李諒祚集中到了御林軍團當中,而整個御林軍團全部由職業軍人組成,這些在大夏國除了打仗就是準備打仗;而其餘的五大邊防軍團則是半職業軍人,平時訓練戍邊到農忙季節還要屯田;每個軍團都有專門的農場,如此以來就大大減輕了朝廷的軍費負擔。

整編減少了軍費支出,而軍事上的人員調動則讓李諒祚徹底的掌握了所有的軍隊,消除了一切隱患,對於李諒祚來說最大的隱患其實就是集辣思義統領的河套軍團,而現在這個隱患已經徹底消除了,如今邊軍軍團的統帥不是大夏皇族就是李諒祚教出來的學生,對於李諒祚可以說是十分的忠心。

十年的發展讓整個大夏國的國力顯著增強,如今大夏國的人口已經達到了一千餘萬,在農業時代人口是反映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表現,人口意味著勞動力、生產力和兵員;有了足夠的人口,李諒祚也要有足夠的糧食來養活他們;如今整個大夏國的主要產糧區分為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湟谷地、大同盆地、西州的綠洲和河西的河谷地帶;儘管西夏十分注重農田水利工程,但是大夏國的糧食產量依舊無法滿足國內人口的需要,糧食依舊是阻礙大夏國發展的一個重要難題。

大夏國的糧食除了自產以外,剩餘的部分全部都是靠從大宋購買,為了防止夏宋關係惡劣後大夏國出現糧食斷缺問題,這十年來西夏很大一部分財政用於了糧食儲備,在賀蘭山的大山之中,李諒祚下令開鑿了很多的山洞用來儲備糧草,同時在興慶府周圍也興建了很多的糧倉;要不是大夏國可以向大宋傾銷青白鹽,光購買糧食這一項就可以將大夏國國庫啃下去一半。

做糧食儲備可不是僅僅是購買糧食這麼簡單,同時還要建立糧倉、運輸、防潮等等,這可是一筆不小的的花費;不過這些年大夏國的糧食儲備還是很客觀的,官府各地儲備的糧食加起來已經達到了三千萬石,總價值一千五百萬餘貫,而為了儲備這些糧食大夏國最少要花費四倍的價錢。

新的一卷開始了,新的征程也開始了,接下來的故事更加精彩,請大家繼續支援天宇,天宇在這裡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陪伴,天宇感激不盡……

&nbsp本章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