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君謀天下之大夏帝國> 第114章 遼國驚變(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14章 遼國驚變(下)

為了方便了解遼國內戰的訊息,李諒祚下令將遼國的稱謂改一改,將耶律洪基統領的北方地區稱之為北遼,將耶律重元統帥的南方地區稱之為南遼,這也是遼國長達數年內戰的開始,為了能夠使遼國的內戰打的儘量的額長一點,李諒祚是各種損招都用了。

不知不覺耶魯重元稱帝已經一個月了,南遼的大軍停駐在潢河南岸也有大半個月了,在這半個月內最著急的不是耶律重元,也不是耶律洪基,反而是八竿子打不著的李諒祚,對於遼國內戰李諒祚比任何人都要關係,李諒祚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這次內戰能夠不斷的消耗遼國的元氣。

興慶府中央軍大營,這裡駐紮這夏軍的天狼師也就是重甲騎兵師,在中軍大帳內有一副巨大的沙盤,沙盤上標註的是南遼和北遼在潢河兩岸的對陣態勢,及軍事力量的對比和後勤糧草的囤放地,由於有一品堂無孔不入的偵查,南北遼軍的所有情況李諒祚都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訊息。

李諒祚坐在帥椅上,下面坐著從各地趕來的中央軍將領和駐紮在興慶府的邊軍的高階軍官,李諒祚的中軍大帳十分大,除了中間有一個大沙盤之外,在兩邊還分別由兩個小沙盤,所有的將領正在兩邊小沙盤上坐著戰事推演,將這些結果記錄在冊以備之後參考使用,這也是李諒祚特別要求的。

“報、報、報……”一名哨騎急匆匆的跑進來稟報道;“稟陛下,最新探報,北遼帝耶律洪基已經返回上京臨潢府,同時從各地抽調軍隊抵達潢河北岸沿線。”

李諒祚點了點頭說道:“下去休息吧!”

自從李察罕被李諒祚調到西州擔任安西將軍之後,重甲騎兵師就交給了李毅統領,李毅向李諒祚彙報道:“陛下,從現在雙方在兵力上的對比看,北遼在潢河北岸集結了二十餘萬兵馬,南遼在潢河南岸集結了近六十萬兵馬,但從兵力上看耶律重元依舊佔據極大的優勢。”

集辣勇兒忍不住說道:“這耶律重元一看就不是做大事的人,做事磨磨唧唧的一開始打的多順啊!沒用幾天就攻佔了永安、龍化、豐州等地,現在可好六十萬大軍駐紮在潢河南岸停滯不前,白白給了耶律洪基集結兵馬的機會。”

李諒祚從帥椅上走下來敲打了一下集辣勇兒的腦袋說道:“這才是做大事的人。”

李諒祚指著兩軍對陣的潢河石橋一帶,感慨的說道:“你們看看在這小小的潢河石橋一帶,遼國集結了八十萬大軍,這些可都是遼國的精銳之師啊!優勢了北院大王耶律乙辛統帥下的二十餘萬宮帳軍是遼軍中最精銳的鐵騎,你們想過沒有如果有一天遼、夏全面開展,遼國傾全國之兵力來襲,我們大夏國能夠當的住嗎?

我們總是把大夏國掛在嘴邊,與宋、遼兩國相比我們真的大嗎?無論從人口、國土和財富的對比,我們都不是兩國的對手,你們這些人自以為跟著朕打了兩場勝仗就天下無敵了;

朕今天就告訴你們,你們還差的很遠,朕還差的很遠,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大陣仗,從朕繼位到今天十幾年了,我們連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大仗都沒有打過,對河湟和西州的戰爭只能算是小打小鬧,真正的大仗不是幾天能給解決的,可能會進行幾個月甚至幾年,要發動一輪又一輪的攻勢;

你剛才說耶律重元不是做大事的人,朕告訴你們這才是做大事的人,朕一開始也以為耶律重元很快就能打下上京臨潢府,但是很開朕就意識到自己錯了,雖然從表面上看耶律重元佔據了所有的優勢,但是有一樣是耶律重元不具備的,那就是大義;

耶律重元麾下的兵馬大部分是遼國地方上的京州兵,這些兵無論從戰力上了還是裝備上都無法和耶律洪基麾下的宮帳軍向比,據最近朕得到的情況看耶律重元造反雖然得到了部分遼國貴族的支援,但是下層的老百姓並不是十分的贊同;

也就是說耶律重元后方的民心不穩,軍民一體,民心不穩也就不要指望著軍心能夠穩固,如果朕沒有猜錯的話,耶律重元這段時間之所以停駐在潢河南岸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要穩定軍心;第二:阻止北遼軍南下,以便儘快的整合遼國南部的力量。”

集辣勇兒向李諒祚問道:“陛下,按照您的意思耶律重元是在做防禦而不是進攻?”

李諒祚對大家解釋道:“你們看看耶律重元的整條戰線,完全是依靠潢河南岸佈置,六十萬大軍連綿百里分為六座大營,每座大營之間相距不到二十里,互為警示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旁邊的兩座大營就可以迅速的馳援,從表面上看這是最好的防禦戰線;

但是你們沒有發現嗎?這裡面卻是另藏有玄機,首先耶律重元有足夠的兵力可以分開防守,但是他要是將每座大營當成一個進攻的地點呢!一旦耶律重元發動全面進攻,只要六十萬大軍一通出擊,就算北遼軍能夠擋住其中的兩個營,還有其餘的四個;

只要這四個營能順利的渡過潢河,並迅速的穿插到北遼軍的後面,將北遼軍包圍,那麼此次這一戰無論怎麼算南遼軍是贏定了,現在對於南遼軍和耶律重元最重要的來說就是時間,只有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京州兵的軍心,此戰南遼軍必勝;

同時時間對於北遼和耶律洪基來說也至關重要,朕得到情報耶律洪基正在從北部各地召集軍隊,如果這些軍隊能在短時間內趕到,恐怕情況就會成為,遼國北部的百姓多為牧民驍勇善戰,就戰力而言要比南遼軍強上不少,所以不到最後一刻這場戰爭輸誰贏還不一定,不過對我們來說最好的局面就是雙方能夠打一個兩敗俱傷。”

“陛下的意思是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很有可能會打很久。”集辣思義對李諒祚說道。

李諒祚點了點頭說道:“不錯朕是這麼看的,不過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這也只是朕的猜測,到底會怎麼樣朕也不知道。”

李諒祚不敢把話說得太滿,畢竟要是雙方明天就決戰的話,李諒祚不就自己打自己的臉嗎?作為皇帝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一個模稜兩可的答案,就向李諒祚剛才的一番解釋,雖然說了一大通,但是核心就一句話‘誰輸誰贏還不知道呢!’。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