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殺頭的同時,楚然還命令朱無視帶領錦衣衛去那些大臣家裡抄家。
抄了有兩天,一共抄出三千萬斤元石,還有不少名貴的武器、字畫、珍寶等。
有人將這個訊息傳了出去,震撼了不少人。
一時之間,京都百姓紛紛咂舌,吃驚不已。
沒想到這些個貪官居然貪了這麼多,心裡對他們更是厭惡了。
同時,許多人稱楚然為雄主、英主,認為大周復興有望!
此事過去三日後,朝廷急缺人手,在補充人員的同時,楚然立刻頒佈了科舉制度。
凡是透過考試者,皆可為官。
楚然清楚,朝廷上所補充上來的官員大部分都是透過關係上任,有能力的人極少,參差不齊。
實行科舉制度,能夠有效的解決這個弊端。
楚然所頒佈的科舉制度,不是唐朝的科舉制度,而是宋朝更加完善的科舉制度。
唐朝的科舉制度設定有主考官,考什麼全由主考官說了算,哪些考生容易被朝廷的大臣所拉攏,形成各個黨派,弊端極大。
宋朝的科舉制度沒有主考官,而是多了一門考試,殿試!
通俗來說,就是由皇帝出題,面對面考試,這樣就變成了“天子門生”,從而不必擔心拉攏形成黨派。
命令下達,禮部很快在全國各地貼出佈告,不少學子欣喜若狂。
因為,他們也可以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大周的繁華而儘自己的一份力了!
科舉考試一共分為五場考試,從低到高分為;府試——院試——鄉試(三年一次,又稱秋闈。)——會試(次年舉行,又稱春闈。)——殿試。
題目全部都由楚然一手操辦,讓禮部那些人來出題,無非就是詩詞之類,所以,楚然才會自己來出題。
不論是哪種考試,一共分為三大題類。
第一題類,關於作詩詞方面的題型。
第二題類,關於算學方面的題型。
第三題類,問的是治國之道。
很多人就會好奇了,難道考了就一定能為官?
當然不一定!
雖然不一定能成為官員,但是你不考肯定不能為官!
由於科舉制度剛剛形成,楚然打算給這些考生一點小福利,譬如你考過最基礎的考試,府試的話,就能夠免除稅收一年。
當然,這只是限於科舉制度剛剛形成,怕沒有多少人願意入朝為官的一種政治手段而已。